后疏@敦煌发现25000余字书法长卷,1300多年前的草书,堪称最高水平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洞穴中居然储藏了历经千年的5万余件各种形式的书法墨迹与碑刻拓本,其数量、艺术价值和保存的完好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后疏@敦煌发现25000余字书法长卷,1300多年前的草书,堪称最高水平
文章插图
在敦煌遗书中,《因明入正理论后疏》和《因明入正理论略抄》是分量最重、篇幅最长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作品。此写卷由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于20世纪初从敦煌收走,现藏法国国立图书馆。写卷代表了敦煌草书的最高水平,其艺术、研究价值极高。
后疏@敦煌发现25000余字书法长卷,1300多年前的草书,堪称最高水平
文章插图
《略抄》与《后疏》均为唐代奘门大德净眼所撰,按时间算,距今已有大约1300余年。两件文字合写在一个卷子里,卷首朽蚀,《略抄》现存446行,计12478字。《后疏》为508行,计13364字,合计25842。
通卷以草体写成,其艺术价值对研究从汉至晋唐时期的文字学,草书体从早期的隶变至晋唐之间的嬗变轨迹,对草书审美的价值追求,对研究书法从结构造型到章法布局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
后疏@敦煌发现25000余字书法长卷,1300多年前的草书,堪称最高水平
文章插图
(一)精、气、神的高度统一
“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乎心源,妙于了悟,亦非口手可传焉”。“了悟”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戒律”与“定慧”是其必须通过的门槛,这与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
佛法追求的是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书法追求的是自然、天趣,也就是从艺术上升到哲学的境界,是通过“书法有法”而达到无法,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感悟”的漫长的追索之路,最后达到至高无上的化境。僧人怀素的癫狂、禅意空灵的董其昌、寂静圆润的弘一,他们书法所代表的就是佛系书法这一境界的明证。
后疏@敦煌发现25000余字书法长卷,1300多年前的草书,堪称最高水平
文章插图
此写卷通篇小草书,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快速书写已近乎今日五笔“盲打”效果,草法精熟至极,意念已入化境,精、气、神在此写卷中高度统一。佛说的“经义”与书法的精奥在此写卷中高度的融合贯通了。
(二)“写卷”与《出师颂》在风格上的比较
《出师颂》为汉史孝山撰,无书者姓名,自唐以来,流传有序,《宣和书谱》作晋索靖书。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正文48句,共192字。
后疏@敦煌发现25000余字书法长卷,1300多年前的草书,堪称最高水平
文章插图
《后疏》与《略抄》应为初唐时期,从时间上看,初唐与晋相去不远。带着隶意笔画风格的章草影响仍然很大,初唐章草还能延续着晋代以前的章草风格,古朴厚重、浑圆苍劲,笔法简捷灵动,爽利自如,众巧百态,结体上字势舒展活跃跳动,虽字字独立,却又收放得体,自然流畅,处处闪现着古草的情怀。
后疏@敦煌发现25000余字书法长卷,1300多年前的草书,堪称最高水平
文章插图
结体上或左松右紧,或上开下合,或通过呼应以求平衡。章法上均采用纵有行,横无列,每个字的中轴线的方向一致处在变化之中,通过字形的大小,笔画的粗细以调整空间布局,从而改变了以往章草字形个个摆开、大小仿佛、字距均等的呆板模式,给人一种神满气足、意气风发,突显出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这在两件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后疏@敦煌发现25000余字书法长卷,1300多年前的草书,堪称最高水平
文章插图
(三)《后疏》与《略抄》的艺术特点
《后疏》与《略抄》在风格上与《出师颂》风格十分接近,与索靖《月仪帖》相比,更为生动活泼,既有篆引之使转,又有汉隶之提按;既有古朴的隶草情怀,又有今草之潇洒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