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鲁迅读后感_《风筝》读后感。帮忙!

风筝 鲁迅 读后感读《风筝》有感
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 , 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 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 , 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 , 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 , 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 。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 , 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 , 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 , 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 , 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 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 。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
鲁迅《风筝》读后感100字左右?。。?/h3>一个蝴蝶风筝,在大人眼里看来或许是玩物丧志的垃圾,但在孩子心中,却可能是一双载着梦想的翅膀 。往往,我们总是把自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不知道折断的绝不止于折断一只风筝,而是破坏了一个孩子五彩斑斓的梦 。更多扩展补充
扩展
是原创的,还是参考书上面的???这个对我来说很重要~

补充
刚写的,还热着呢

扩展
明天老师要检查的,若被老师发现是抄参考资料上的 , 就完蛋了o(>﹏<)o-_-!

补充
写的好不好不敢说,保证百分百原创

鲁迅散文集风筝读后感500字左右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他的文章深沉厚重,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关注社会的情感 。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 。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 。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 , 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 , 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 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 , “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 。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 神情呼之欲出 。“我”为兄长,小弟“多?。?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 。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 , 他毫无反抗之力 。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 。“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 , 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 。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 , 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
作者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 , 让他自由自在,就像蓝天下飞翔的风筝,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 。
对于鲁迅《风筝》的感想 200字左右鲁迅先生的《风筝》,描写的是:“我”不允许弟弟玩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待“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后,对自己的粗暴深深的懊悔,同时,也折射了旧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希望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儿童精神不被虐杀 。
在那个很多年前的北京的冬日,鲁迅独独不喜欢孩子们喜爱的风筝,他认为那漫天飞舞的美丽风筝是孩子的庸俗和无知,以至于讨厌起来,对此更是不屑一顾,看到之后的感觉是鄙夷 , 对此所不齿的 。当还是童龄的弟弟看着那些可以带着灵性飞上天空的鲁迅的讨厌物时,鲁迅给弟弟的是长辈的控制和教训 。
但是正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样的,弟弟在那个破落的隐秘地方用心做着“叛逆”的风筝,那只漂亮的、经过弟弟呕心沥血的作品在即将完成的时候,碰到了鲁迅,鲁迅带着那种不容侵犯的长辈尊严将那只可以飞翔的翅膀折断了,而且是怒不可遏 。在文中鲁迅描述到弟弟见到他的表情:“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他很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的瑟缩着 。”读到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那个可怜、惶恐的孩子的脸,那是一张多么期待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童年快乐的脸 , 而那个美丽的梦在一阵惶恐不安中被折折,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阿?那种心痛是一个已不生活在童年的成年人所能体会的到的吗?那是在夺取了一个孩子渴望已久的美丽的梦的残忍,那是在占领一个孩子的美丽的心灵?。〉艿芫袅耍?因了这些,所以才有了这一番的令人默然震动肝肠的痛苦 。
终于,鲁迅懂了,他在多年以后懂了那个本该属于弟弟的梦,那个我们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似可恶的美丽!他感觉到了那种愧疚是对自己的惩罚,他要惩罚自己了 。向弟弟谈起那件事情,而弟弟却以“不曾记得”的态度来抚慰着哥哥的愧疚之心 。这就是弟弟的善良,这就是弟弟对于哥哥的理解 。
我读到了这篇文章中弥漫的淡淡的哀伤和惆怅 。这种惆怅从看到天上飘的风筝时已被勾起来 。然后记忆回溯 。许多人回忆起童年 , 多是阳光灿烂的 。因为那时简单,还不懂得人情世故 。然而作者为何会想到自己无心所做的一件错事?这件事在别人看来,或许能够轻描淡写地归为淘气 。而他却以为自己是进行“精神的虐杀”了,心里时常有着很沉重的愧疚 。
愧疚于他自私地折了蝴蝶风筝的翅膀,同时也无意地抹杀了弟弟作为儿童的天性 。人在无知的时代总是会犯下很多错误 , 有一些日后意识到它曾经带来的伤害,也已晚了 。无法弥补 。也许那人早将这事遗忘,既然忘却了,又何来原谅呢?
童年时所做的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有的人一生不断摒弃弱点,逐渐发展起健全的人格;而有人却为童年的遭遇深刻地影响着,这种影响或成为性格上的缺失,或成为心灵上沉重的包袱 。
身为一位中年人的鲁迅,为着二十年前的旧事而内疚 。他一定善良,并且足够敏感 。这是一种良心上的自我指责与修正 。这种不断的自省使他走上正确的道路,也使得他的人格愈发高尚 。
思绪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 。孩子们有的时候以为可以和老师、父母分享的快乐,而在我们大人的眼里是多么的不成熟,以至于让他们用天真所换取的是斥责和不屑 。所以,课堂上、课堂外 , 学生们看老师的眼神变了,他们认为老师和自己再也不是同路人,老师是不能和同学们一起跳绳、投沙包和疯跑的人,老师就应该有个老师的样子 。
理解孩子,保护那片美丽的童心之园 , 或许你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里多了一份自然的真切之美 。
鲁迅《风筝》读后感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 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因为:
鲁迅有兄弟之情 , 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 , 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鲁迅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 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 。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 。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 。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之得沉重着 。”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 , 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 , 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 。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 , 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 , 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 , 往事 , 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 , 郑重其事 , 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观念有落后的一面 。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 , 一旦接受科学思想 , 是知错必改的,鲁迅先生充满自省精神 。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 , 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 。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
探究这篇散文,可以悟到这样一层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 , 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 。
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 , 写于一九二五年,时年鲁迅先生44岁 。生活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广,使鲁迅先生对过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 。想起儿时因不许放风筝而扼杀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 。善于解剖自己的鲁迅先生 ,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抨击了旧中国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长 。
文章从在北京看风筝写起,由眼前景回忆起儿时江南放风筝的境况 。而写北京的风筝只是一笔带过 , 却用浓笔写出了故乡放风筝的细细的情景 。从时间和季节入手,写出了风筝的姿态颜色、形状 。虽然“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 但周围的春的景色分明是一片“温和” 。文章的一二两段构成了一个层次,引起了下文对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一事的具体描写 。
由于我的“不爱”甚至“嫌恶”,便也将这一心情转移到弟弟的身上,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反对弟弟去做 。我是兄长,当然有着兄长的威严 , 弟弟也就只好“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 。看着小兄弟因风筝的落升而惊喜的情形,我却只有感到“可鄙” 。
这一段是后面事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关键 。鲁迅先生一方面写出了小兄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写出了“我”的“强大” , 兄长的“威风”和小兄弟的“无奈”的强烈的反差,为后文的发展和结果埋下了伏笔 。
因而 , 当“我”发现小兄弟在偷偷地瞒着自己去做风筝的时候,便以兄长的威严毫不留情地折断了风筝的“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于是,我似乎是得了胜利,傲然地把他扔在了小屋里 。这一段叙写很具体很细致 。这是由上一层的原因而导致的必然的一种结果 。
鲁迅先生虽然淡淡写来,但我们分明看到了字里行间浸透着的懊悔和悲哀 。儿童的天性是纯洁的 , 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玩具则是儿童的天使 。当鲁迅先生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已是中年以后的事情了 。
接下来的 , 文章有了很长的篇幅,写出了我的懊悔和补过 。但当我想了若干的方法终于可以得到这补过的时机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更深一层的悲哀,那就是,小兄弟在长大之后,早已将这一切忘记了 。时间和生命永不会给我这一赎罪的补偿,“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
人世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过往的错误或许永无改过的那一天,这是悲哀中的悲哀呢!
文章的主题似乎是多面的 。有对兄弟间浓情的抒发,有对封建家长制的鞭挞;有对自我的不留情面的解剖,也有着对过往的罪责的“无可把握”的悲哀 。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环境的对比:北京二月的肃杀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热烈和温和 。这一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浓烈的悲情和深重的无奈 。二是人物的对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强大 。这一对比构成文章叙事的主体,也贯穿文章的始终 。三是时间的对比:这时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我的前后的变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后的变化 。我的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小兄弟的变化是次要的方面 。但又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
三个层面的对比在文章中交织成深沉的叙事点,使得文章含蕴极深而感人极强 。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给读者以清晰可寻的脉络,并成为打动读者的抒情的线,和三个层面的对比交织成一个浑然的整体 。我的感情变化的线索是:对放风筝的“嫌恶” , 对小兄弟看放风筝的“可鄙”, 看到小兄弟做风筝时的“愤怒”,折断风筝离开时的“傲然”,反思后的“沉重”和不得原谅后的“悲哀” 。
首尾的呼应也是此文的一个特色 。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本文的重点宜放在对文中作者“悲哀”心境的正确把握和理解 , 这也是切入到文章主旨的一个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文章写法上的一大特色 。文章的难点是小兄弟的“忘记”,这也很容易引起初中学生的疑惑 , 宜简明讲解,只要扣住主旨去把握就可以了 。
鲁迅先生的散文《朝花夕拾》中的《风筝》【风筝鲁迅读后感_《风筝》读后感。帮忙!】《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 。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 。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 , 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忘,这里照应了文章一开头作者见到风筝时“惊异和悲哀”的情绪 。这种惊异和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 , 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制度的不觉醒,因而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点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内在原因 。文章叙事与抒情紧密相联,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此文以白描写景、写人,舒事与感叹、议论相结合,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 。
原文如下:
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1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
故乡的风筝时节 , 是春二月 , 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2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 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3,而久经诀别4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 , 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5,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6 ,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 , 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 , 我又不许放 , 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 , 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 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7的什物堆中发见7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 , 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9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 , 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 , 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10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11,论力气 , 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 , 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 , 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12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 , 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人担拔铱墒呛敛还帜惆?。”那么 , 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 , 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 , 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 。“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 我想,他要说了 , 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说谎罢了 。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
另附上赏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