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常用公式?高中数学的所有公式总结
1.三角函数公式表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 平方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六边形记忆法:图形结构“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记忆方法“对角线上两个函数的积为1;阴影三角形上两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任意一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相邻两个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 。”)
诱导公式(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sin(2kπ+α)=sin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2kπ+α)=cotα
(其中k∈Z)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万能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ta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tanβ
2tan(α/2)
sinα=——————
1+tan2(α/2)
1-tan2(α/2)
cosα=——————
1+tan2(α/2)
2tan(α/2)
tanα=——————
1-tan2(α/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三角函数的降幂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2tanα
tan2α=—————
1-tan2α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3tanα-tan3α
tan3α=——————
1-3tan2α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α+β α-β
sinα+sinβ=2sin———·cos———
2 2
α+β α-β
sinα-sinβ=2cos———·sin———
2 2
α+β α-β
cosα+cosβ=2cos———·cos———
2 2
α+β α-β
cosα-cosβ=-2sin———·sin———
2 2 1
sinα ·cosβ=-[sin(α+β)+sin(α-β)]
2
1
cosα ·sinβ=-[sin(α+β)-sin(α-β)]
2
1
cosα ·cosβ=-[cos(α+β)+cos(α-β)]
2
1
sinα ·sinβ=— -[cos(α+β)-cos(α-β)]
2
化asinα ±bcosα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辅助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集合、函数
集合 简单逻辑
任一x∈A x∈B,记作A B
A B,B A A=B
A B={x|x∈A , 且x∈B}
A B={x|x∈A,或x∈B}
card(A B)=card(A)+card(B)-card(A B)
(1)命题
原命题 若p则q
逆命题 若q则p
否命题 若 p则 q
逆否命题 若 q , 则 p
(2)四种命题的关系
(3)A 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 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 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函数的性质 指数和对数
(1)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2)单调性
对于任意x1,x2∈D
若x1<x2 f(x1)<f(x2),称f(x)在D上是增函数
若x1<x2 f(x1)>f(x2) , 称f(x)在D上是减函数
(3)奇偶性
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一x,若f(-x)=f(x),称f(x)是偶函数
若f(-x)=-f(x) , 称f(x)是奇函数
(4)周期性
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一x,若存在常数T,使得f(x+T)=f(x) , 则称f(x)是周期函数 (1)分数指数幂
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2)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loga(MN)=logaM+logaN
logaMn=nlogaM(n∈R)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1)y=ax(a>0,a≠1)叫指数函数
(2)x∈R , y>0
图象经过(0 , 1)
a>1时,x>0,y>1;x<0,0<y<1
0<a<1时,x>0,0<y<1;x<0 , y>1
a> 1时,y=ax是增函数
0<a<1时,y=ax是减函数 (1)y=logax(a>0,a≠1)叫对数函数
(2)x>0,y∈R
图象经过(1,0)
a>1时,x>1,y>0;0<x<1,y<0
0<a<1时 , x>1,y<0;0<x<1,y>0
a>1时 , y=logax是增函数
0<a<1时,y=logax是减函数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基本型
logaf(x)=b f(x)=ab(a>0 , a≠1)
同底型
logaf(x)=logag(x) f(x)=g(x)>0(a>0,a≠1)
换元型 f(ax)=0或f (logax)=0
数列
数列的基本概念 等差数列
(1)数列的通项公式an=f(n)
(2)数列的递推公式
(3)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
an+1-an=d
an=a1+(n-1)d
a,A,b成等差 2A=a+b
m+n=k+l am+an=ak+al
等比数列 常用求和公式
an=a1qn_1
a,G,b成等比 G2=ab
m+n=k+l aman=akal
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重要不等式
a>b b<a
a>b , b>c a>c
a>b a+c>b+c
a+b>c a>c-b
a>b , c>d a+c>b+d
a>b,c>0 ac>bc
a>b,c<0 ac<bc
a>b>0,c>d>0 ac<bd
a>b>0 dn>bn(n∈Z,n>1)
a>b>0 > (n∈Z , n>1)
(a-b)2≥0
a,b∈R a2+b2≥2ab
|a|-|b|≤|a±b|≤|a|+|b|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比较法
(1)要证明不等式a>b(或a<b),只需证明
a-b>0(或a-b<0=即可
(2)若b>0,要证a>b , 只需证明 ,
要证a<b,只需证明
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或已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欲证的不等式(由因导果)的方法 。
分析法 分析法是从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入手,逐步寻求所需条件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的条件已知正确时为止,明显地表现出“持果索因”
复数
代数形式 三角形式
a+bi=c+di a=c , b=d
(a+bi)+(c+di)=(a+c)+(b+d)i
(a+bi)-(c+di)=(a-c)+(b-d)i
(a+bi)(c+di )=(ac-bd)+(bc+ad)i
a+bi=r(cosθ+isinθ)
r1=(cosθ1+isinθ1)•r2(cosθ2+isinθ2)
=r1•r2〔cos(θ1+θ2)+isin(θ1+θ2)〕
〔r(cosθ+sinθ)〕n=rn(cosnθ+isinnθ)
k=0,1,……,n-1
解析几何
1、直线
两点距离、定比分点 直线方程
|AB|=| |
|P1P2|=
y-y1=k(x-x1)
y=kx+b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夹角和距离
或k1=k2,且b1≠b2
l1与l2重合
或k1=k2且b1=b2
l1与l2相交
或k1≠k2
l2⊥l2
或k1k2=-1 l1到l2的角
l1与l2的夹角
点到直线的距离
2.圆锥曲线
圆 椭 圆
标准方程(x-a)2+(y-b)2=r2
圆心为(a,b) , 半径为R
一般方程x2+y2+Dx+Ey+F=0
其中圆心为( ),
半径r
(1)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判断或用判别式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两圆的位置关系用圆心距d与半径和与差判断 椭圆
焦点F1(-c,0),F2(c,0)
(b2=a2-c2)
离心率
准线方程
焦半径|MF1|=a+ex0,|MF2|=a-ex0
双曲线 抛物线
双曲线
焦点F1(-c,0),F2(c,0)
(a,b>0,b2=c2-a2)
离心率
准线方程
焦半径|MF1|=ex0+a,|MF2|=ex0-a 抛物线y2=2px(p>0)
焦点F
准线方程
坐标轴的平移
这里(h,k)是新坐标系的原点在原坐标系中的坐标
怎样记住高中数学公式一要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 , 做到胸有全局 。不要心中无数,实验中手忙脚乱 , 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茫茫然 。二要理解仪器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爱护仪器 。不要随意玩弄,任意乱用 。三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变化过程细节 ,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要粗心大意看热闹 。四要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这是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和取得实验成功的保证 。不要随心所欲、胡乱操作甚至损坏仪器 。五要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在操作上下功夫,而且积极动脑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光做不思考 。六要认真处理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 , 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填好实验报告 。不要潦草马虎,为了得到满意结果而拼凑数据 。4.养成做练习的良好习惯和规范做练习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历来为同学们所重视,它对透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 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都起很大的作用 。要做好练习,必须有良好的习惯 。如果只追求解题的答案和数量 , 陷入题海中,必然收效甚微 。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完成练习的前提条件 。基本概念、规律是解题的依据 。不会解题或解题错误,常常是因为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理解好的缘故 。做练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应是怎样的呢?首先要认真审阅题目 。例如在解物理题时,首先应认真分析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 。要仔细阅读题目中每一句,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单位,使自己清楚题意 。然后确定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哪个系统 , 这些对象经历什么过程,从而确定解题的目标和依据 。画草图是帮助我们分析题目,使题目形象化、具体化的途径 。要把已知条件和未知量一一列出 。练习题中的已知条件,有的是直接给出为已知数,有的不是直接给出,而是间接给出,隐含在一些给出的数值或信息中,要通过分析,根据一些相互关系,才能求出来 。根据题意分析,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确定解题的物理公式 。要特别注意某些习题中的近似条件或发生转折的临界状态 。还要注意许多物理习题 , 由于思考的角度和思路不同 , 选择的研究对象不同,运用的物理公式和数学方法不同 , 可有几种不同的解法 。做习题时,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对各种解法加以分析比较,不但能使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能学会选择最简捷、最巧妙的解法 。在运算中 , 必须统一单位制 。解物理习题,不能一解出结果就认为达到目的了,还要研究这些结果是否合理 , 是否已经齐全,是否有取值范围,等等 。必须确认答案已经全面合理,正确无误,解题才算结束 。做练习时,要注意培养认真严谨的学风 , 做到表达规范 。练习、测验经老师批改发回后 , 不能只看分数,要认真研究老师批改中指出的问题 , 检查发现自己在理解和运用知识方面的漏洞和错误,及时补上和改正 。应建立一个错题记录,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薄弱知识点加以强化,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5.掌握记忆的方法学习中,有大量的知识都要求我们记忆,以便随时可以拿出来加以应用 。怎样才能迅速、完整、准确地记住它们呢?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进入了高中阶段,更要强调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理解和记忆的结合上有更高的要求 。理科的概念和规律有些似乎简单,有些则很抽象、复杂,不论如何,在学习时都应加以分析,弄清来龙去脉,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这样就能加深印象,可以在达到理解的同时记忆下来 , 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了 。(突出重点记忆法)在研究某些问题时,许多概念、规律往往成组出现 。在学习时除了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还应纵横比较 , 弄清如何得来,如何应用,如何从一些公式推出另一些公式,还应将它们与有关的相类似的公式从形式上、内容上、特征上加以比较鉴别 。可以进行列表类比、知识归类 , 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 。这样,对较为复杂的内容 , 也能理出体系和线索 , 并能清晰地记忆和运用它们 。(对比联系归类记忆法)反复自我捡查,反复应用,是巩固记忆的必要步骤 。每节课后的复习、单元复习、解题应用、实验操作、学期学年复习,都应有计划做好安排,才能不断巩固自己的记忆 。四.把学知识和学方法结合起来,发展能力学习中 , 不但要掌握各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与学习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培养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 。有了这些能力,就可以学得快而好,长大后就有更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 。在解题时,不能只会解就算了,而是要提高到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的高度 。在高中阶段,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谈谈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 。观察能力一个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和自己做实验时 , 就能抓住过程和现象的特征 , 能够敏锐地发现一些原来设想不到的或有细微差别的现象 , 也能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很多的知识 。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观察时必须目的明确、专心致志,抓住观察现象的特征 。对实验的每一步骤,都要明确主要是探索或验证什么,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点上 。观察还必须精细,留心有什么新的现象发生,而不是浮光掠影、视而不见 。我们还要敏于观察,对一些现象还要反复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实践中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 。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 。因此 , 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 , 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要提高思维能力,就要经常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首先,在学习每一个新概念时 , 不但听老师讲解,还要自己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例子,加深认识 。第二 , 学到意义相近的概念、规律时加以比较,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其区别与联系 。经常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可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 , 从多种事物发现它们的联系、区别和各自特征,使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得到提高 。实践动手能力学习中既要善于动脑,也要善于动手 。实际操作能力主要指能够做出东西来 , 并且养成一系列有关智力的意志品质(如事前设计好操作步骤、能正确使用仪器和工具、注意准确和精密、及早纠正偏差或迅速改用更合理的方案等) 。课堂上做好分组实验和随堂小实验 , 在课外积极参加各种创意实验设计和科技发明创造活动,都能使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课堂、课外的实验和各项设计、制作活动中,都要努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才能,首先要学会发现问题 , 敢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要敢于对已有的结论提出疑问,敢于抒发自己的不同意见,敢于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 。要通过课内老师指引下的研究性学习,以及课外自订题目、独立进行的研究性的探索,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 , 学会学习 , 学会思考,学会求异,学会创新 。要知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造 , 要想将来在科学上有所建树,是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 。今天具有创新性的学习精神,他日就能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抢占科技发展高级领域中的“制高点”,进而控制一大片的开阔地带 , 成为攀登科技高峰的优秀人才 。希望
高考前高中数学该怎样复习、公式定理该怎样记 。那...自己画一张知识框架图,这个可能开始画的时候会很困难,但是如果你画成了 , 那么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你就明白的差不多了 。我凭印象记高考时重点有三角函数 , 数列(求和,求通项的几种方法),解析,证明,把不会的地方弄明白了,三角函数,数列是不可以丢分的题,选做题时不可以丢分的题 。记公式吧是要靠做题来练 , 公式熟练了,做题就简单了~但是同一类型的题不要一直做,挑几道就好,把不会的弄清楚,弄明白了,基本就没有问题了~~加油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求高中数学重点公式整合向量的极化恒等式,对数平均不等式,以焦点为极点的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抛物线的平均性质,隐函数求导 , 双曲线的等积性质,交点曲线系等等 。你不妨买一本不错的压轴题资料,上面总结的很多 。你如果是面向竞赛的,就当我没说
高中数学公式大集合~找到了
但是公式显示不出来
我有doc文件怎么给你传过去呢?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 个
第二章 函数1、求 的反函数:解出,互换,写出 的定义域;
2、对数: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 ②、1的对数等于0:,③、底的对数等于1:,
④、积的对数:,商的对数: ,
幂的对数: ; ,
第三章 数列
1、数列的前n项和: ; 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2、等差数列 :(1)、定义: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2)、通项公式:(其中首项是 , 公差是 ;)
(3)、前n项和:1.(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4)、等差中项:是 与 的等差中项: 或 ,三个数成等差常设:a-d,a,a+d
3、等比数列:(1)、定义:等比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 。
(2)、通项公式: (其中:首项是 ,公比是 )
(3)、前n项和:
(4)、等比中项:是 与 的等比中项: , 即 (或 ,等比中项有两个)
第四章 三角函数
1、弧度制:(1)、 弧度 , 1弧度 ;弧长公式:( 是角的弧度数)
2、三角函数 (1)、定义:
3、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的角度
的弧度
—
—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5、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正弦上为正;余弦右为正;正切一三为正
公式二:公式三:公式四:公式五: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
::
::
7、辅助角公式:
8、二倍角公式:(1)、 :
:
:
(2)、降次公式:(多用于研究性质)
9、三角函数:
函数 定义域 值域 周期性 奇偶性 递增区间 递减区间
[-1,1]
奇函数
[-1,1]
偶函数
函数 定义域 值域 振幅 周期 频率 相位 初相 图象
[-A,A] A
五点法
10、解三角形:(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正弦定理:
(3)、余弦定理:
求角:
第五章、平面向量1、坐标运算:设 ,则
数与向量的积:λ,数量积:
(2)、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 .(终点减起点)
;向量 的模| |:;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注意: , ,
(4)、向量 的夹角 , 则 ,
2、重要结论:(1)、两个向量平行: ,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 ,
(3)、P分有向线段 的:设P(x , y) ,P1(x1,y1),P2(x2,y2),且 ,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 中点坐标公式
第六章:不等式
1、 均值不等式:(1)、( )
(2)、a>0,b>0; 或一正、二定、三相等
2、解指数、对数不等式的方法:同底法,同时对数的真数大于0;
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1、斜率:,;直线上两点,则斜率为
2、直线方程:(1)、点斜式: ;(2)、斜截式: ;
(3)、一般式:(A、B不同时为0) 斜率 , 轴截距为
3、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时,;
垂直:;
(2)、到角范围:到角公式 :都存在 ,
夹角范围:夹角公式:都存在 ,
(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直线方程必须化为一般式)
6、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圆心为,半径为
(2)圆的一般方程 (配方: )
时,表示一个以 为圆心,半径为 的圆;
第八章:圆锥曲线1、椭圆标准方程:,
半焦距:,离心率的范围: ,准线方程: , 参数方程:
2、双曲线标准方程: ,半焦距: , 离心率的范围:
准线方程:,渐近线方程用 求得: ,等轴双曲线离心率
3、抛物线: 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离心率:
:准线方程 焦点坐标 ; :准线方程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焦点坐标 ; :准线方程 焦点坐标
第九章 直线 平面 简单的几何体
1、长方体的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对角线长
2、两点的球面距离求法:球心角的弧度数乘以球半径,即 ;
3、球的体积公式: ,球的表面积公式:
4、柱体,锥体 , 锥体截面积比:
第十章 排列 组合 二项式定理
1、排列:(1)、排列数公式:= = .( , ∈N*,且 ).0!=1
(3)、全排列:n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
2、组合:
(1)、组合数公式:= = = (,∈N*,且 ); ;
(3)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 + = ;
3、二项式定理 :(1)、定理:;
(2)、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第r +1项):
各二项式系数和:Cn0+Cn1+Cn2+ Cn3+ Cn4+…+Cnr+…+Cnn=2n (表示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 。
奇数项二项式系数的和=偶数项二项式系数的和:Cn0+Cn2+Cn4+ Cn6+…=Cn1+Cn3+Cn5+ Cn7+…=2n -1
第十一章:概率:
1、概率(范围):0≤P(A) ≤1(必然事件: P(A)=1 , 不可能事件: P(A)=0)
2、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
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A , B互斥: P(A+B)=P(A)+P(B);A、B对立:P(A)+ P(B)=1
4、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事件A , B同时发生的概率:P(A•B)= P(A)•P(B).
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求:高中数学公式(要详细的哦)数学高考基础知识、常见结论详解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 , 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如:,,求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 , 表示 。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描述法,韦恩图。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 ; ; ; ; ;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 和 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注意: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
如: ,如果 ,求 的取值 。
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1)符号“ ”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
符号“ ”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2) ; ;
(3)对于任意集合 ,则:
① ; ; ;
②;;
;;
③;;
(4)①若 为偶数,则;若 为奇数,则;
②若 被3除余0,则;若 被3除余1,则;若 被3除余2,则;
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1)若集合 中有 个元素,则集合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2) 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3)韦恩图的运用:
四、 满足条件,满足条件 ,
若;则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
若;则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若;则 是 的充要条件 ;
若;则 是 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
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注意:“若 ,则 ”在解题中的运用,
如:“ ”是“ ”的条件 。
六、反证法:当证明“若 ,则 ”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 则 ”成立,
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
矛盾的来源: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 。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
正面词语 等于 大于 小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否定
正面词语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 至多有n个 任意两个
否定
二、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如:若 ,;问: 到 的映射有个, 到 的映射有个; 到 的函数有个,若 ,则 到 的一一映射有个 。
函数 的图象与直线 交点的个数为个 。
二、函数的三要素:,,。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②(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则;② 则;
③ ,则;④如: ,则;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如: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是,求 的定义域 。
⑥对于实际问题 , 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 。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半径为 ,扇形面积为 ,则;定义域为。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再由 的取值范围 , 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 (2种方法);
② (2种方法);③ (2种方法);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
应用:比较大?。っ鞑坏仁剑?解不等式 。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 。f(x) -f(-x)=0f(x) =f(-x)f(x)为偶函数;
f(x)+f(-x)=0f(x) =-f(-x)f(x)为奇函数 。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注意:(?。┯邢凳忍崛∠凳?。如:把函数y=f(2x)经过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 。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 ,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 , 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 。(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ωx),
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如: 的图象如图,作出下列函数图象:
(1) ;(2) ;
(3) ;(4) ;
(5) ;(6) ;
(7) ;(8) ;
(9)。
五、反函数:
(1)定义: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
(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
(4)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②将 互换,得 ;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 。
(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
(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7)原函数为奇函数 , 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
如: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一次函数: ,当 时,是增函数;当 时,是减函数;
(2)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 ;对称轴方程是;顶点为;
两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与 轴的交点为;
顶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顶点为;
①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当 时:为增函数;为减函数;当 时:为增函数;为减函数;
②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 的形式,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 , 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有三个类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 。如:
(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 , 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 , 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③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分布问题: 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则:
根的情况
等价命题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或 上有一根
充要条件
注意:若在闭区间 讨论方程 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 和 检查端点的情况 。
(3)反比例函数:
(4)指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指数函数:y=(a>o,a≠1) , 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 , 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
(5)对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对数函数:y=(a>o,a≠1) 图象恒过点(1,0) , 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 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
注意:(1) 与 的图象关系是;
(2)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
(3)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为 , 求 的取值范围 。
已知函数 的值域为,求 的取值范围 。
六、 的图象:
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是增函数;是减函数 。
七、补充内容:
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正比例函数
② ;;
③ ;;
④;
三、导数
1.求导法则:
(c)/=0这里c是常数 。即常数的导数值为0 。
(xn)/=nxn-1特别地:(x)/=1(x-1)/= ( )/=-x-2 (f(x)±g(x))/= f/(x)±g/(x)(k•f(x))/= k•f/(x)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
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的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 。
V=s/(t) 表示即时速度 。a=v/(t)表示加速度 。
3.导数的应用:
①求切线的斜率 。
②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一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
能推出 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 。如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但 ,∴ 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
二 时 ,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
若将 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 为增函数 , 就一定有。∴当 时,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
三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
为增函数 , 一定可以推出 ,但反之不一定,因为 ,即为 或。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 , 则 为常数,函数不具有单调性 。∴ 是 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函数的单调性 。因此新教材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题,也简化了问题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 。
四单调区间的求解过程,已知(1)分析的定义域;(2)求导数(3)解不等式 ,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4)解不等式,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 , 前提条件都是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
③求极值、求最值 。
注意:极值≠最值 。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最大值为极大值和f(a) 、f(b)中最大的一个 。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 、f(b)中最小的一个 。
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
但是,当x=x0时,函数有极值f/(x0)=0
判断极值 , 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 。
4.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 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
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
3.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
四、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 , 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 , 要注意分类讨论 。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 , 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
若,则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基本变形:①;;
②若 ,则,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 , 和定积大 。
当 (常数),当且仅当时,;
当 (常数),当且仅当时,;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
如:①函数 的最小值。
②若正数 满足 , 则 的最小值。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1)设,则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2)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3) ;;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
(2)综合法:由因导果 。
(3)分析法:执果索因 。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br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
⑷利用常用结论:
Ⅰ、 ;
Ⅱ、;(程度大)
Ⅲ、; (程度?。?br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如:
已知 ,可设 ;
已知 ,可设 ( );
已知 ,可设 ;
已知 ,可设 ;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六、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Ⅰ、 :⑴若 ,则;⑵若 ,则;
Ⅱ、 :⑴若 ,则;⑵若,则;
(2)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讨论:
(5)绝对值不等式:若 , 则;;
注意:(1).几何意义: :; :;
(2)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⑴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①若则;②若 则;③若 则;
(3).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
(4).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
(6)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⑴;⑵;
⑶;⑷;
(7)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 , 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 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 。
(8)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①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②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③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 (或更多)但含参数,要分 、 、 讨论 。
五、数列
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 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 , 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①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②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
③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 , 转化为数学问题 , 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一、基本概念:
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项与项数:
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 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
5、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6、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 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
8、 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
二、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an=ak+(n-k)d(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Sn=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Sn=
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 。
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17、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
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 、 仍为等比数列 。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为什么?)
24、{an}为等差数列,则(c>0)是等比数列 。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
26. 在等差数列 中:
(1)若项数为,则
(2)若数为 则,,
27. 在等比数列 中:
(1) 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 。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
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31、倒序相加法求和:如an=
32、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① an+1-an=……如an= -2n2+29n-3
②(an>0) 如an=
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
33、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
六、平面向量
1.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
2.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 .
(2)若a=( ),b=( )则a b=(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
以向量 = 、 =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 = + , = - , = -
且有| |-| |≤||≤| |+| |.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 + (交换律);+( +c)=( +)+c(结合律);
+0=+(- )=0.
3.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 。
(1)||=| |·| |;
(2) 当 >0时 , 与 的方向相同;当 <0时 , 与 的方向相反;当 =0时 , =0.
(3)若 =( ),则 · =( ).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 , 使得b=.
(2) 若 =( ),b=( )则 ‖b .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 e1+e2.
4.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设P1、P2是直线 上两个点,点P是 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使 =,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
当点P在线段 上时,>0;当点P在线段 或 的延长线上时 , <0;
分点坐标公式:若 =; 的坐标分别为( ),( ),( );则( ≠-1),中点坐标公式:.
5. 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 , 作 = ,=b,则∠AOB=( )叫做向量 与b的夹角 。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 , 它们的夹角为 ,则 ·b=| |·|b|cos .
其中|b|cos 称为向量b在 方向上的投影.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若 =( ),b=( )则e· = ·e=| |cos(e为单位向量);
⊥b·b=0( ,b为非零向量);| |= ;
cos = = .
(4)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b=b· ;()·b= ( ·b)= ·( b);( +b)·c= ·c+b·c.
6.主要思想与方法:
本章主要树立数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相关位置关系,正确运用共线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计算向量的模、两点的距离、向量的夹角 , 判断两向量是否垂直等 。由于向量是一新的工具 , 它往往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解几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 是知识的交汇点 。
七、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
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 。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
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 。
3.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 。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00.900}
⑤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 , 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平面与平面
(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 。
(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 。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 。
(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5)二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
①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
②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
③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
参考资料:gdffg
高中数学知识点及公式大全【高中数学复习公式_高中数学知识点及公式大全】这个不知道行不行?。?br />1、 函数
函数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象、奇偶性、单调性、周
期性、最值、反函数以及具体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在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因此须注意以下几点.
(1)集合是近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集合观点渗透于中学数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应弄懂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元素的性质,熟练地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同时,应准确地理解以集合形式出现的数学语言和符号.
(2)函数是中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从定义、图象、性质三方面加以研究.在复习时要全面掌握、透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为了提高复习质量,我们提出下述几个问题:
①掌握图象变换的常用方法(参照南师大第一学期教材图象变换一节)特别注意:凡变换均在自变量 上进行.
②求函数的最值是一种重要的题型.要掌握函数最值的求法 , 特别注意二次函数在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以及有些问题可能隐藏范围 , 因此范围问题是二次函数最值的关键.另外二次分式函数的最值亦应引起注意 , 它的基本解法是“ ”法 , 当然有一部分可以转化为函数 的形式,而后与基本不等式相联系,或用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③学会解简单的函数方程,认真对待指数或对数中含参数问题的求解方法,特别注意对数的真数必须“>0” , 注意方程求解时的等价性.
2、 三角
三角包括两部分内容:三角函数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性质、图象变换、求函数解析式、最小正周期等.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中公式较多,应在掌握这些公式的内在联系及推导过程的基础上,理解并熟悉这些公式.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和、差、倍、半角公式都是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复角(和、差、倍、半角)的三角函数.这就决定了这些公式应用的广泛性,即这些公式可以将三角函数统一成单角的三角函数.
(2)了解公式中角的取值范围,凡使公式中某个三角函数或某个式子失去意义的角 , 都不适合公式.例如:
()类似还有一些,请自己注意.
(3)半角公式中的无理表达式前面的符号取舍,由公式左端的三角函数中角的范围决定,半角正切公式的有理表达式中,无需选择符合,但 与 的符合是一致的.
(4)掌握公式的正用、反用、变形用及在特定条件下用,它可以提高思维起点,缩短思维线路,从而使运算流畅自然.例如:
= ; ;
; .
(5)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求值,这是中学数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并且与解三角形相集合,有的还与复数的三角形式运算相联系 , 因此须注意常用方法和技巧:切割化弦、升降幂、和积互化、“1”的互化、辅助元素法等.
3、 不等式
有关不等式的高考试题分布极为广泛,在客观题中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性质、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以及均值不等式的初步应用.经常以比较大小、求不等式的解集、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值等形式出现.在中档题中,求解不等式与分类讨论相关联;特别是近几年来强调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增加了一个代数推理题,也和不等式的证明相关联.在压轴题中,无论函数题、还是解析几何题,也往往需要使用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在复习中应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掌握比较大小的常用方法:作差、作商、平方作差、图象法.
(2)熟练掌握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注意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三者缺一不可.
(3)把握解含参数的不等式的注意事项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 , 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① 在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② 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
行讨论.
③ 当解集的边界值含参数时 , 则需对零值的顺序进行讨论.
4、 数列
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
(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
(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 , 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①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 , 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②分类讨论思想:
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
计算 时,应分为 时, , 时,;
求一般数列的和时还应考虑字母的取值或项数的奇偶性.
④ 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 , 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 , 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5、 复数
高考试题中有关复数的题目的内容比较分散,有的是考查复数概念的 , 有的是考查复数运算的,有的是考查复数几何意义的.并且每个题目都有一定的综合性,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客观题也包括3—4个知识点.从1994年以来复数题主要分布在客观题及中档解答题中.因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及基本解题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对复数的有关概念的理解要准确 , 不能似是而非,否则在解题过程中就会发生错误.如:在实数范围内适用的幂的运算法则 ,在复数集内不在适用,纯虚数的概念等
(2)要掌握复数的模及辐角主值的最值的求法.求复数的模的最值的常用方法有:把复数化成三角形式,转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三角法);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 , 转求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代数法);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转成复平面上的几何问题(图象法);利用或 求有关复数的辐角或辐角主值的最值的主要方法有几何法和三角法.
(3)要掌握在复数集中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二项方程的方法: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均可用求根公式求方程的根,并且韦达定理也成立,只有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可用 判断方程根的情况,复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只能利用复数相等的条件化为方程组求解.
(4)由于复数知识与中学数学中许多内容有着密切联系,这就提供了复数与实数、复数与三角函数、复数与几何的双向转化的基?。虼烁聪案词谌菔笔桥嘌颐亲枷氲募没?
6、立体几何
(1)“直线和平面”这一章的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在复习时要反复梳理知识系统,掌握每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每个判断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前提条件和结论.
(2)在研究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时,主要是研究平行和垂直关系.其研究方法是采取转化的方法.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立体几何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定理,只要题设条件中有直线和平面垂直时,就往往需要使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在解答立体几何的有关问题时 , 应注意使用转化的思想:
①利用构造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将有关棱柱、棱锥、棱台的问题转化成平面图形去解决.
②利用轴截面将旋转体的有关问题转化成平面图形去解决.
③将空间图形展开是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成为平面图形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④由于台体是用一个平行于锥体底面的平面截得的几何体,因此有些台体的问题,常常转化成截得这个台体的锥体中去解决.
⑤ 利用割补法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把复杂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⑥ 利用三棱锥体积的自等性,将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等问题转化成求三棱锥的高.
(5)立体几何解答题一般包括“作、证、求”三个步骤 , 缺一不可,在证明中使用定理时,定理的条件必须写全,特别是比较明显的“线在面内”,“两直线相交”等必须交代清楚.
6、 平面解析几何
有关直线方程的高考试题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独立成题,多出在客观题中,并且每年只有一个题,难度属于基本题.考查内容除了对称问题,求直线的倾斜角及斜率外,还出现求直线方程 , 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等.另一部分是在解析几何综合题出现,例如在圆锥曲线中往往涉及到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此种情况下一般都使用直线的斜截式或点斜式.因此,我们在复习时须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1)注意防止由于“零截距”和“无斜率”造成丢解
(2)要学会变形使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当已知直线 的斜率 时,公式变形为 或 ;当已知直线的倾斜角 时,还可以得到 或
(3)灵活使用定比分点公式,可以简化运算.
(4)会在任何条件下求出直线方程.
(5)注重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平面图形的性质
高考试题中的解析几何的分布特点是除在客观题中有4个题目外 , 就是在解答题中有一个压轴题.也就是解析几何没有中档题.且解析几何压轴题所考查的内容是求轨迹问题、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关于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在解答有关圆锥曲线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圆锥曲线焦点的位置,对于抛物线还应同时注意开口方向,这是减少或避免错误的一个关键.
(2)在考查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或两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方程组消元后得到二次方程 , 用判别式进行判断.但对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时,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时,不能使用判别式,为避免繁琐运算并准确判断特殊情况,可以使用数形结合思想,画出方程所表示的曲线,通过图形求解.
(3)求圆锥曲线方程通常使用待定系数法 , 若能据条件发现符合圆锥曲线定义时,则用定义求圆锥曲线方程非常简捷.在处理与圆锥曲线的焦点、准线有关问题,也可反用圆锥曲线定义简化运算或证明过程.
(4)在解与焦点三角形(椭圆、双曲线上任一点与两焦点构成的三角形称为焦点三角形)有关的命题时,一般需使用正余弦定理、和分比定理及圆锥曲线定义.
(5)要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在求弦长、中点弦、定比分点弦、弦对定点张直角等方面的应用.
(6)求动点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实质是将“曲线”化成“方程”,将“形”化成“数”,使我们通过对方程的研究来认识曲线的性质. 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几何法、代入转移法、参数法、交轨法等,解题时,注意求轨迹的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确定点的范围.
(7)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的内容,请大家熟练掌握公式 , 后用化归的思想转化到普通方程即可求解.
- 高中数学复习知识点_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 x 高中数学函数_高中数学函数里的f是什么意思
- 高中数学公式汇总_求初中到高中所有数学公式
-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_跪求高中数学必修一到必修五的全部知识点公式总结
- 高中数学公式_高中数学直线方程公式
- 高中所有化学方程式_高中所有关于Fe及其Fe的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
- 高中必读名著_高中生必读十大名著是什么?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_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乐趣多教案设计
- 高中德育论文_有关高中生德育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 300字 高中开学第一周周记_开学第一周,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