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选|诗歌:一种拯救的力量

在我的阅读和写作生涯中 , 冯至是我的启蒙老师 , 又是我成长的引路人 。 1980年 , 我考入浙江大学中文系 , 与诗社同学着迷地写着一首首短诗 , 但不久便感到困惑 , 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不是诗?忽然有个黄昏 , 我收到冯至先生寄赠给我的《冯至诗选》 。 这本《冯至诗选》是1980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 1981年1月17日 , 冯至先生在扉页上为我题字:“我读了你的三首短诗 , 它们是青年人心灵里迸发出的火花 。 你很有才情 。 ”
我又惊又喜 , 被眼前出现的这本《冯至诗选》以及扉页上的题字感动着 , 连翻书页的手都颤抖起来 。 我知道冯至先生在文学与学术研究上的成就 , 而他更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 , 也是极少数能从深刻的精神层面感悟到现代困境的中国知识分子 。
那年在我精神最迷惘的时候 , 得到了冯至先生寄赠的《冯至诗选》 , 如获至宝 。 其中 , 有一首《蛇》我特别喜欢:“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 , 不要惊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 ”我被这首充满音乐和艺术韵味的诗歌深深打动 , 反复阅读 , 体会着诗中的隽永、象征和优美的意境 。 这于迷惘苦闷的我 , 仿佛是一种拯救的力量 。 我忽然顿悟 。
不久 , 冯至先生又给我寄来重版的《十四行集》 。 那是1949年1月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水星丛书》之一种 。 他在信中说:“这是一本旧书 , 希望你喜欢 。 ”我怀着一颗敬畏的心 , 首先阅读了他自己写的序言:“我采用了十四行体……纯然是为了自己方便 。 我用这形式 , 只因为这形式帮助了我 。 正如李广田先生在论《十四行集》时所说的 , ‘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 , 渐渐集中而又解开 , 以及他的错综而又整齐 , 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 。 ’它正宜于表现我所要表现的事物 。 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 , 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 , 给一个适当的安排 。 ”
说实话 , 在没读冯至先生这部《十四行集》之前 , 我根本不懂十四行诗 。 在他的指点下 , 我才知道十四行诗和中国律诗绝句一样 , 需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的音乐感 。 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 。 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要求每行五个音步、十个音节 , 而彼得拉克体要求十一个音节 。 明白了这些技术要领 , 我阅读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 , 仿佛找到了开门的钥匙;并从他的诗集里走近了梵高、鲁迅、杜甫、歌德、蔡元培——他们都用自己精神上的创造 , 扭转了生命颓势而成为巨人 。
【诗选|诗歌:一种拯救的力量】我尤其喜欢冯至先生献给梵高的十四行诗:“你的热情到处燃起火/你把一束向日的黄花/燃着了 , 浓郁的扁柏/燃着了 , 还有在烈日下/行走的人们 , 他们也是/向着高处呼吁的火焰/但是初春一棵枯寂的/小树 , 一座监狱的小院/和阴暗的房里低着头/剥马铃薯的人:他们都/像是永不消融的冰块/这中间你画了吊桥/画了轻倩的船:你可要/把些不幸者迎接过来?”
这首以《梵高》为题的作品 , 无论从技巧和情感都炉火纯青 。 梵高惨淡的人生与辉煌的艺术 , 在诗人的描绘下充满张力 。 诗作呈现了画家孤独而充满磨难的一生 。 其实 , 诗人不仅懂得梵高 , 也懂得孤独 。 他在《十四行集》中 , 从孤独与承担、孤独与生死等几个方面 , 表现了孤独的主题;但他强调孤独的同时 , 也强调交流 。 他认为交流不仅是人与人之间 , 也存在于人与物之间的交流 。 他在诗中说:“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