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俞菱:抢救小店,就是在留住市井气
文章图片
2021年6月8日 , 上海 , 永康路近年来开了不少咖啡馆等格调小铺 。 (图/IC)
去年7月 , 作家张忌出版了自己的新作《南货店》 , 他在书中以一家小店为背景 , 勾勒出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江南城镇生活图景 。 南货店很小 , 小到只需要有窗棂、灯笼、招牌与算盘;南货店也很大 , 在盛装甜点、腌货、干果和海味的同时 , 也把俗世的日常与人性的明暗置入其中 。
作家弋舟形容这部作品时 , 说:“用一家南货店 , 盛放下整个世界与时代 。 ”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 , 南货店是一种童年记忆 ,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 , 一爿小店便承载了生活中大部分惊喜与慰藉 。 所以在多年以后回看时 , 会感觉 , 生活的烟火滋味、喜悦与温馨都被浓缩在了小店当中 。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 小店的境遇变得越来越糟糕 。 上海的自媒体人俞菱在平日逛马路时便察觉到了这一点 。 最初 , 她听朋友说威海路的阿宝家餐厅关张了 , 在那之后 , 很多开了多年的小店也迫于生存压力 , 不得不在门面贴上了“旺铺出租”的告示 。 这让俞菱很是心痛 , “关掉它们很可惜 , 有时候一家店倒下去 , 整条街都变得沉寂了” 。
俞菱决定做些什么 。 2019年年初 , 她在自己运营的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抢救上海小店》的文章 。 在文章的末尾 , 她写到 , 抢救10年以上历史的小店 , 就是抢救我们前十年的集体记忆 。 这篇文章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共鸣 , 近百万人阅读过它 。
很多人在留言区发表了评论 , 有人写下自己知道的小店 , 也有人慨叹这些小店的消失 。 一位读者说:“街边的店铺招牌变成统一的样子 , 童年的回忆伴随着围墙、钢筋水泥一起深埋在了地下 , 不想只在老照片里看到那些店那些物 , 救救它们吧 。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在俞菱呼吁不久之后 , 疫情突然而至 , 又一批小店倒了下去 。 这其中不乏有着20多年历史的法式餐厅梦曼特 。 有些小店尽管在硬撑 , 但收入却十分惨淡 。 拥有36年开店史的白家餐厅、26年历史的伊藤家 , 疫情时的营业额甚至不到千元 。 难以为继 , 成了小店最真实的处境 。
眼见着最不希望的情况发生 , 俞菱彻底坐不住了 。 她用了最笨的办法 , 把店主和热心的读者们邀请到了一个群里 。 微信群的名字 , 被她定为“世界的市集” 。 她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 帮小店店主们赚回一部分租金 , 用已有的库存换一些现金流 。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 , 演员马伊琍也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加入了群聊 。 马伊琍在群里很活跃 , 她和读者们一边下单 , 一边鼓励着店主坚持下去 。 他们的初衷很朴素——让小店活得更长久 。 “世界的市集”很快就起了作用 , 有的店家在入群15分钟左右就获得了将近2万元的收入 。
这让俞菱很是欣喜 , 但在兴奋之余 , 运营“世界的市集”也让俞菱感受到了困难 。 俞菱说:“最大的难处 , 就在于如何能让实体店的店主进入到一种网络的状态 。 ”很多小店的老板并不熟悉互联网生意这套流程 , 有的甚至连基本操作都弄不清楚 , “白家餐厅的白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 最初他很抗拒 , 进到群里 , 他都不知道是别人买他东西 , 还是他买别人东西” 。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 俞菱还特意开了几次主题沙龙 , 她和店主们沟通了新媒体运营的经验 。 她希望 , 小店的店主即使是在不同的媒介上 , 也能像在实体店那样 , 游刃有余地对待客人 。 慢慢地 , 店主们开始接受这样的方式 , 一方面是看见了俞菱的用心与投入 , 而另一方面 , 则是他们在群里实打实地看到了一些收益 。
- 中国戏曲&抢救18剧种民间绝唱 浙江年内建“数字戏曲曲牌库”
- |突然火了!让都市人远离手机,杭州这家小店做到了
- 翡翠手镯|一位女士的翡翠手镯摔碎了,不要着急,或许还有抢救的办法
- 建筑物$这本书在与时间赛跑 抢救行将消失的重庆记忆
- 海西州政协#青海海西:政协抢救性挖掘“聚宝盆”文史资料,百花齐放资政育人
- 张恩杰&《纸短情长——中国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策略》出版
- 抢救性@专家修缮吕洞宾墓时,墓中竟然出现奇怪事
- |百年明墓屡被盗,专家抢救性挖掘,发现墓中仍是遍地黄金
- 索朗$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字化抢救性记录工作实现阶段性进展
- 孤儿院!每天书荐|我,还能抢救一下吗:是他的光,是他全部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