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何意思,又有哪些典故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春日》七言绝句诗中的两句。不了解朱熹和他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就不可能理解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他十九岁考中进士,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他为官正直,清廉,推举重视书院建设。
东风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何意思,又有哪些典故
文章插图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也就是宋孝宗元年,朱熹应诏进宫,向宋孝宗面谏,提出了反对合议,坚持外攘夷狄的复仇大义之主张。宫廷内主战派和主和派由来已久,早在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宋高宗就与金朝完颜阿骨打签订了《绍兴和议》,以淮河为界而讲和,从此,朝廷内出现了主和派,相对应地出现了主战派。这事一晃20多年过去了。宋孝宗继位,隆兴元年,他为收复北方失去的领土,提高南宋的社会地位,不宣而战。他派手下大将张浚北伐,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大军北伐金朝。一路凯歌,没想到在符离被金军击败而撤离。符离败溃对宋孝宗打击很大,动摇了他主战的意志,开始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了。后来,宋孝宗让主和派代表汤思退复出,担任右相,并采纳了汤思退的建议,与金军大营议和,并签订了议和条约。条约规定:宋朝与金朝改称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被占得“四州”;同时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岁币等。朱熹写这首诗,就是宫中主和派势力强劲,主战派销声匿迹,宋孝宗安全归还,南宋朝廷稍微安稳,金人也得以生养休息,屯兵于淮北这个时间段写的。朱熹是理学家,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写的是心境,理性,不可能抒发什么山水花草游山玩水之情愫。我们稍一分析《春日》这首诗,就知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不是具有哲理性了。
东风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何意思,又有哪些典故
文章插图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是朱熹诗《春日》中的前两句。“胜日”,指的是古代“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寻芳”是游赏美景,同时当做动词,指的是古人进行的一种单人或多人闲暇时的悠闲生活的游玩活动。“泗水”是山东济宁的一个县,“滨”是水边,在这里“泗水滨”是泗水水边。从《春日》开篇第一句,朱熹就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是理学家,做传道授业之胜事。这句的“泗水滨”,是在讲朱熹本人心中在念着孔子的儒学之道,他想起了当年孔子在“泗水滨”弦歌诵文,传授道理的情景,心中产生了说道的意念。这句的“泗水滨”不是写朱熹到“泗水滨”游玩了,而是暗喻自己此时此刻想起了孔圣人。笔者查阅资料,朱熹写这首诗不是在泗水,他这一生就没到过泗水。朱熹心中有了孔圣人,眼前一亮,无边无际的光景霎时变得一片清新。这还是在写作者的心中意境。接下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把作者的心境拓展得更加亮丽了。“等闲”意思是指凡夫俗子,普通人。“识得”是懂得、知道的。“东风面”是代词,代指春天。“万紫千红”是百花盛开,色彩各异,繁盛的春色。在这里暗喻事物的瞬息万变、丰富多彩。很显然,这是在描述作者的此刻的心情与愿望。这两句是在说,作为一个凡俗夫子普通人也懂得,春天来了!这是在暗指南宋朝目前的安稳大好局势,讲了一个道理: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有黑暗就有光明!【 东风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何意思,又有哪些典故】
东风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何意思,又有哪些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