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创作让他们变成同类:“天才女艺术家”向京给《明日》拍了一条纪录片( 二 )


你看 , 《创作吧 , 少年》就是这么一部“非典型青春纪录片” 。 正因为导演向京本身就是创作者 , 她完全理解创作这条路上所会遇到的艰险 , 这些横在创作者身前的崇山峻岭有多难攀爬 。 于是 , 当别的片子都在渲染哥哥妹妹们如何战胜挫折、如何一起走花路时 , 《创作吧 , 少年》却并没有所谓的happy ending 。 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就是纪录事件本身 , 而创作就是这么一条冷暖自知的路 。
我非常喜欢片尾的结局 。 最强厂牌、这个节目的赢家蒋先贵回到了他的故乡六盘水 。 我们随着镜头 , 看到了蒋先贵的父亲 , 这么一个看似普通、但又给予自己的孩子绝对宽容的中年男性形象 , 同样的没有任何煽情 。
向京|创作让他们变成同类:“天才女艺术家”向京给《明日》拍了一条纪录片
文章图片

走在六盘水的街头 , 并没有人认识蒋先贵 , 也没有街坊邻里会觉得“我们当中出了一个大明星” , 这种冷清和节目中欢呼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 片尾定格在六盘水街头一处昏黄的灯光下 , 有几张空无一人的长凳 , 蒋先贵穿着他的大码西装 , 独自起舞 , 让我想起了百老汇的经典剧目《雨中曲》的经典场景——只不过 , 在这里并没有雨 , 蒋先贵也并不需要雨 , 就像他自己在片子里讲的:“我认为创作是不讲逻辑的 。 ”
向京|创作让他们变成同类:“天才女艺术家”向京给《明日》拍了一条纪录片
文章图片

向京|创作让他们变成同类:“天才女艺术家”向京给《明日》拍了一条纪录片
文章图片

(让我想起了《雨中曲》)
等到片尾字幕滚出时 , 我突然有这么一个感觉:向京是《明日》纪录片的导演 , 表面上看 , 她是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 , 她也因为《明日原创计划》的外部刺激 , 她近距离地观察这些年轻的音乐创作人 , 关于“创作”这件事又有了当下意义之新的注解 。
向京曾在采访中这么说到:
“雕塑是物理上非常慢的创作 , 无法快速对应外界的变化 , 这使我反过来思考:什么东西穿透了这些变化?可以留在创作里 。 这样的思考路径 , 依然是对这个时代的回应 。 作品中向内观看的视角指向了人性的困惑 , 如果不是处于这个时代 , 我也不会产生焦虑感和表达欲 。 ”
因此 , 在《创作吧 , 少年》里 , 她把镜头对准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
向京|创作让他们变成同类:“天才女艺术家”向京给《明日》拍了一条纪录片
文章图片

包括蒋先贵、李天姿、7Z、庄主恒等人 , 一面是身处比赛的压力 , 自己或是同伴的离开 , 一面是处于人生最躁动不安的时刻 , 在海海的人生里究竟要何去何从 , 像庄主恒说的 , “到底要不要继续玩音乐”也是一个存疑的问题 , 这些都是他们焦虑的源泉 。
但当这些年轻人在创作之路上不断探索时 , 作为导演的向京又很难不被触动 。 固然 , 向京是一个具有悲观主义性格的艺术家 , 使得《明日》的纪录片里透露着挥之不去的阴霾 , 可你又会觉得 , 在冲破乌云后 , 这群孩子们是有明天的 。 哪怕庄主恒对自己是这样的不自信 , 他却从未停止创作 。 因为“创作就是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来 , 堆满我的脑子 。 我希望去面对它 , 设法把这个东西能够表达出来 。 不是解答 , 是把这个问题本身给呈现出来 。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宿命 , 就是你不停地总是有问题诞生 , 你不停地在表述 。 (向京语)”
向京|创作让他们变成同类:“天才女艺术家”向京给《明日》拍了一条纪录片
文章图片

我相信蒋先贵同样给到向京以不小的冲击 , 他有着庄主恒同样的自省 , 又比庄主恒多一份艺术家的自觉 。 他用自己的身体本能去主导创作 , 因为“好的艺术是不可求证的 。 艺术家当然是用头脑去思考 , 但好的艺术应该说有种特别的属性 , 就是触动“心灵” , 因为属于心灵部分的 , 如心灵一样常常不可求证 , 但恰是可以从作品里感到 , 也恰是艺术自洽的证明 。 ”蒋先贵“不讲道理”的创作方式显然波及了导演向京 , 于是留有了这么一个独自起舞的艺术自恰式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