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反宇飞檐的精妙屋顶,为何中国建筑独有?

从建筑物个体看 , 中国建筑的最大形态特征 , 不能不首推大屋顶 。 《诗经》所谓“如跂斯翼” , “如翚斯飞” , 形容大屋顶的轻逸俏丽、“飞”意“流”韵 , 不由得令人怦然心动 。 中国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制 , 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以及盔顶、盝顶、单坡、囤顶、平顶、圆顶、拱顶、穹隆顶、风火山墙式顶与扇面顶等多种 , 其中具有反宇飞檐特征的大屋顶 , 是中国建筑屋顶文化的典型代表 。
中国建筑|反宇飞檐的精妙屋顶,为何中国建筑独有?
本文图片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 作者:王振复 , 版本:中华书局 , 2021年7月
以下文字和图片经出版社授权摘自《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一书 , 较原文有所删节 。
成因的讨论
凡宫室 , 一般都有屋顶 。 建筑之始 , 无论巢居、穴居 , 为挡风、避雨与防晒 , 其上部总需有一个类似于后代屋顶那样的东西 。 巢居的上部略加整理或加工的树冠 , 穴居的上部土层 , 都可以看作屋顶的雏形 。 当人类从巢居与穴居中走出 , 来到平地建造房舍时 , 无论其庐舍怎样原始、朴素而简陋 , 在其上部 , 以茅草、树枝之类编扎顶盖 , 一般都是不可或缺的 。 《易经》云:“上栋下宇 , 以避风雨 。 ”屋栋在上 , 而立柱撑持人字形两檐下垂的屋顶 , 是中国建筑的基本要素 。 这里所谓宇 , 即指屋顶 。
最原始的中国式屋顶 , 其侧面一般为人字形 , 称为两坡顶 。 后世大屋顶的一些基本形制 , 多由人字形发展而来 。 大屋顶的反宇飞檐造型 , 在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上是中国大屋顶形制成熟的表现 , 并非屋顶的原始面貌 。 最原始屋顶的文化品格 , 是“老实”而淳朴的 , 它专注于实用 。 所谓反宇飞檐的浪漫情调与诗化智慧 , 则是在满足屋顶实用功能前提下后人的美的创造 。
中国建筑|反宇飞檐的精妙屋顶,为何中国建筑独有?
本文图片

大屋顶不同组合形制 。
中国建筑大屋顶文化的形成 , 是中国文化自我酝酿、发展的产物 。 长期以来 , 一些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多有探讨 , 种种关于屋顶反翘曲线的成因说 , 可以为这一建筑文化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 提供颇为丰富的思想资料 。
第一 , 自然崇拜说 。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 , 中国建筑大屋顶反宇的形成 , 是受到了山岳崇拜文化观念的影响 , 认为山峰的高耸 , 必然激发中华初民的文化灵感 , 故以屋脊耸起的造型模仿崇高的山岳 。 关于这一见解 , 因为缺乏考古与史料记载的有力证明 , 而毋宁将其看作一种富于灵感与想象的猜测 。 中华初民对山岳的崇拜起源很早 , 并且确也对中国建筑文化 , 比如先秦、秦汉的灵台(高台)建筑的建造深有影响 , 然而 , 这种山岳崇拜文化观念是否与中国大屋顶具有必然的联系 , 还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
这一自然崇拜说中的另一见解 , 是日本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所例举的“喜马拉雅杉形”崇拜 , 认为这种杉树“其枝垂下” , 成了中国大屋顶两翼下垂的一个自然模型 。 关于这一观点 , 正如李允《华夏意匠》一书所言 , 不过是歌德式建筑受到欧洲森林形貌影响说法的同一方式的推论而已 。
第二 , 天幕(帐幕)发展说 。
西人研究中国文化 , 有人曾主张“欧洲中心”说 , 持中国文化包括建筑文化“西来”的观念 。 在他们看来 , 中国大屋顶 , 是对西方经中亚细亚或塞北游牧部落原始天幕(帐幕)的模仿与改制 , 认为原始游牧部落原先住在帐幕之中 , 来到中原定居 , 于是就将帐幕改为大屋顶 。 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必然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 , 即必须证明原始游牧部落天幕(帐幕)的发明较中国建筑大屋顶的诞生为早 。 这一观点至今没有获得考古实物的有力支持 。 据考古与史料记载 , 中国建筑大屋顶形制早在春秋战国就已成熟 。 可以这样说 , 所谓天幕发展说 , 小看了华夏初民的文化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