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从打星、餐馆老板,到富豪家族,北美影视圈“亚裔标签变形记”( 二 )


其实这种“票房效应”并非专为取悦特定亚洲市场或北美亚裔社区 , 而更多是考虑全球市场:早期的《霹雳娇娃》收视率几乎都来自本土 , 而《末代皇帝》《卧虎藏龙》等作品的国际票房和影展口碑也远胜亚洲“灵感来源地” 。 近年来翻拍和借鉴自日韩的许多作品 , 更出现票房“倒挂”现象——在日韩叫座的 , 海外票房不理想;日韩反响一般的 , 却在北美和海外大红大紫 。 一些目标为全球市场的好莱坞主流大片 , 反倒会因考虑亚洲市场而对情节微调 , 如《火星救援》和《2012》中的中国元素 。 一些影片将原剧本中的“亚洲邪恶元素”改为“无确指” , 也是出于这方面考量 。
演绎亚洲故事不能闭门造车
【亚裔|从打星、餐馆老板,到富豪家族,北美影视圈“亚裔标签变形记”】从社会背景来看 , 近年来北美社会针对亚裔的暴力和歧视事件增多 , 促使一些亚裔人士和投资者开始考虑借助影视作品中的亚裔元素 , 对这种歧视行为进行反击 。 如《芝麻街》增加韩裔儿童角色 , 就是在亚特兰大枪击案发生后 , “亚裔美国儿童和家庭联盟”等团体推动下产生的结果 。
北美影视圈中的亚裔元素 , 主要针对的目标市场和受众并非“亚洲来源地”和北美亚裔社区 , 因此往往呈现出“美式中餐”的怪味——“老外”看得津津有味 , 真正的亚洲人和亚裔却觉得别扭甚至“被冒犯” 。 这其中的确或存在歧视和恶意 , 但更多却是“用美国人的头脑演绎亚洲故事”的尴尬 。 相对而言 , 对亚洲文化较熟悉的制作团队 , 在驾驭亚洲元素方面相对纯熟 , 甚至可以塑造出“北美人喜欢 , 亚洲人也能接受”的桥段 , 如《功夫熊猫》系列的成功 。 相反 , 闭门造车、故弄噱头就可能“摔得不轻” , 如几档亚洲富豪真人秀就因浮夸和造假被讥讽为“假人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