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对话历史,她39年收藏200多姓氏家谱

家谱 , 以血缘亲情为脉络 , 是姓氏的生命史 。 时间的磨损流逝中 , 家谱往往离散不齐 。 为了守护这份中国文化 , 长沙58岁的杨岳平研究家谱39年 , 开设属于她的家庭式家谱馆 , 不仅收藏了200多个姓氏3000册家谱 , 还通过实地考察帮助别人修补家谱 , 更是将20多万字的家谱数字化 , 将其“装入”了手机里 。
岁岁年年的时光里 , 她是如何通过家谱对话历史的?11月16日 , 三湘都市报采访人员来到杨岳平的家庭式家谱馆 , 听听她的故事 。
抄谱守护姓氏生命史
杨岳平的家谱馆坐落在长沙最繁华的芙蓉中路上 , 街外车水马龙 , 但属于她的小世界却静谧安逸 。 走进其中 ,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堆满整面墙壁的家谱册 , 不大的空间内只留下通行必须的空间 , 其余地方都堆满了书籍 。
“我是从1982年开始接触家谱的 , 跟我父亲的工作有很大关系 。 ”杨岳平的父亲当时正在主编一本关于岳麓山山长(即岳麓书院主持人)的书籍 , 因为历史资料记载不够 , 为了完善内容 , 父亲带着她四处寻找、抄录相关的家谱资料 , 找遍了各种图书馆、档案馆、旧书店 , “那会没有打印机 , 我就专门负责给父亲抄家谱 , 觉得特别有意思 , 一个姓氏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 , 透过文字 , 似乎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起起落落 。 ”
【资料|对话历史,她39年收藏200多姓氏家谱】自此 , 杨岳平便开始跟着父亲四处收集古籍家谱 , 有从旧书店花钱收来的 , 有朋友送来的 , 也有自己实地考察收藏而来的 。 至今 , 已经收藏了3000多册家谱 。
在别人眼中无趣无用的旧册 , 在杨岳平的眼中是可以对话历史的桥梁 。 2008年 , 杨岳平退休 , 全心全意地做起了家庭式家谱馆 。
用专业知识修补家谱族谱
不仅限于喜爱与收藏 , 杨岳平还专注于修补破损的家谱 。 “近几年 , 很多人开始着手自己修补家谱 , 但这是一个很庞大也很复杂的过程 。 我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 帮助大家少走弯路 。 ”杨岳平说 , 修补家谱并不简单 , 一切都要从源头开始 。 如果有保存的旧家谱还好 , 但若完全没有现存资料 , 就只能从实地走访或者从她收藏的家谱中寻找源头 , 着手一点点地完善和补充 。
2019年 , 一个马来西亚侨团一行34人来长沙寻根 , 在杨岳平的帮助下找到祖源 。 回到马来西亚后 , 不仅修葺了祠堂 , 还修建了自己的族谱 , 特意拍照发给杨岳平 , 表示感谢 。
数字化 , 把家谱装进手机里
从甲骨文开始到刻在青铜器上、再至春秋时期起存于纸张之上 , 关于家谱的历史从未断更 。 杨岳平说 , 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 , 在90后儿子杨印文加入后 , 她开始将家谱数字化 , 让年轻人用喜欢的方式了解家谱 。
“纸质家谱一般15年或更长时间才更新一次 , 且不便查阅 , 很多年轻人对此不太感兴趣 。 ”杨印文介绍说 , 将纸质家谱上的基本信息和照片、视频录入系统 , 形成电子家谱 , 不仅查阅便利 , 而且能实时更新信息 , 在手机上就能搜索了解族谱 , “我们查一个姓氏源流 , 只需要输入两三个关联人的名字 , 用大数据进行匹配后立即就能查出 。 数字化修谱的方式 , 能够更全面地帮助大家寻根、修谱 。 ”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田甜
视频 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