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 二 )




解读!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
文章插图

二、从平均透视、焦点透视看东西方艺术选景构图上的差异与借鉴
在选景构图的观念和方法上, 东西方绘画艺术也有着截然的区别。正如北宋《宣和画谱》中言“造化之神秀, 阴阳之明晦, 万里之远, 可得之于咫尺间, 岂非胸中自有丘壑, 发而见诸形容, 未必知此。” (转引自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 中国山水画可以在画面中摄入大角度或更宽广的移步加景的选景构图方法, 有一种拓展通透的全景式把握的居高临下感的观察事物角度和方法。
而西方在选景构图上严格使用焦点透视, 用物理学、光学等科学的眼光设计构图, 更多地给人以科学和凝重之感。这种东西方选景构图观念和方法的截然区分也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东方艺术品流入西方而得到了改变。德加在他的画中吸收了东方人对空间观念的理解, 为欧洲绘画加入了新的空间观念。
同时印象主义的追随者们在组织画面构图时也不再刻板的追求再现物象, 还采取多种物象的拼合, 这是构图的方法逐渐由再现转变为表现的过程。这不仅是方法的问题, 更是西方艺术对东方艺术重表现的艺术观念的领悟与借鉴。但西方绘画艺术中焦点透视的方法对我国同时期山水画空间选景构图的影响却并不明显, 这正可说是两种艺术审美观念在深层次上仍有各自独立性的一个表现。


解读!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
文章插图

而这种观念并没有随着中国西学东渐之风的兴起而得到改变, 虽然20世纪之后绘画艺术教育方式引入中国, 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语汇却依然保持着自身强烈的民族性。而西方对东方构图方法的学习和借鉴也止于一定。东西方之间艺术审美观念的沟通确实只存在于目前看到的这个层面。
三、从意境论、印象主义看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异构与融合
在探讨19世纪后半叶中国山水画与西方印象派的风景画在绘画语言和选景构图的差异与借鉴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这些形式的改变源于艺术审美观念的深层次的差异与借鉴。比如支配中国山水画之发展, 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的审美准则之精粹的“意境论”, 强调山水画寄画家之情于山水之中, 体现画家个人人格, 希望通过画来寻求精神的解脱, 甚至用以保持个人在精神等方面的坚定, 奋发有为等艺术化的人生道路。
而西方绘画艺术本质上仍是一种对科学的、真实的理解和认识。虽然印象主义对个人审美直感的表现追求多一点, 更重视对光和色彩的理解, 是一种形似的追求, 但它仍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实质的体现。这是中西方在艺术审美文化在根源上的不同。因此, 二者的相互借鉴是在借鉴可以继续发展本体之纯粹特征的基点之上。正如黄宾虹虽然吸取了印象主义短笔触, 使用纯色打点打皴等入油画般的手法, 但他的目的是使他的山水更能融情于景, 气势磅礴, 更能体现他的情感追求, 更好地去“写意”。


解读!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
文章插图

印象派是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它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浪漫主义对色彩的研究和现实主义对真实的表现, 同时还吸收了东方绘画的艺术理念和审美倾向, 一改西方绘画以个体化、精确化、自然化、立体化的艺术理念, 将其逐渐转化为类型化、意象化、装饰化、平面化的表现方式, 使它逐步呈现出了独特的绘画视觉效果。
“正像印象派完成了西洋古典绘画传统的现代转化一样, 中国山水画的古典传统的现代转化也是由黄宾虹完成的。” (王鲁湘编著《黄宾虹》) 虽然对“现代”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 但我认为所谓的“现代”在文化意义上更趋向于东西方在吸取对方艺术内涵的同时完成对他们各自传统艺术审美观的发展与创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