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博物馆里的“美”

蒋勋先生的概念里我读到的美是一种情感 , 使人豁然开朗 。 信息化时代 , 我们通常以为美是一种标准 。 标准的束缚下 , 就没有了包容 。 “美”不应该是这样的 。 美是形形色色 , 美是万物 , 美是存在即合理 。 美是我们与物体之间产生了某种说不清的感知 , 我们人类称之为情感 , 而情感是没有标准的 , 情感是具有强大包容性的 , 而真正的包容 , 是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可以长久存在的根源 。
博物馆|博物馆里的“美”
本文图片

▲ 新石器时代 青玉钺 故宫博物院藏
在艺术史的第一章 , 常常要接触到人类学或考古学 , 而大部分的造型美术也都从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开始 。 这些看起来粗糙而笨重的工具 , 躺在尊贵的美术馆、博物馆中 , 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纪念 。 这些简单的“方”“圆”“三角” , 的确比以后任何复杂的造型更难产生 , 因为它花费了百万年的时间才孕育成功 。
——蒋勋《美的沉思》
博物馆|博物馆里的“美”
本文图片

新石器时代 玉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石斧”“石刀”的外形美吗?我想 , 确实谈不上 。 但是当它们静静地躺在我们面前 , 走过几千年的时光与我们对望 , 我们便被吸引 , 被感动 。 我们所看到的 , 不是这些器物本身 , 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石斧”或者“石刀” , 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千万年前把这些“工具”拿在手里进行一场跨时代智力更新的祖先们的运动 。 于是 , 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被唤醒 。
“寻找情感的始发 , 找到灵魂的共鸣 。 ”
——我想 , 这应该是我们参观博物馆的初衷 。
博物馆|博物馆里的“美”
本文图片

商代 玉卧猪 观复博物馆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步 , 石斧的实际作用慢慢淡薄 , 但是这种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 , 于是石斧变成了玉斧 。 中国人爱玉的情感 , 从这里发展开来 。 这或许可以解释 , 为什么中国朝代不停更迭 , 然而玉文化从未间断 。 我想 , 这不仅是我们对审美的追求 , 更是对情感的追求 。 这种追求可以超越时间和物质 , 带来了各朝各代不一样的玉器文化 。 留给后世的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
博物馆|博物馆里的“美”
本文图片

▲ 西周 青白玉熊 观复博物馆藏
真正供养生命的 , 是思想 , 是精神 , 是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 。 所以我们会走来走去 , 看来看去 , 或是一方玉片 , 或是一块碎瓷 , 又或是一笔酣意的乌墨 , 寻寻觅觅 , 大概都是在际遇前世那一抹阑珊记忆 , 便是我们涵养自己“灵魂之美”的追求了吧 。
更多玉器
尽在观复博物·北京·工艺厅
2021.11.19
【博物馆|博物馆里的“美”】博物馆|博物馆里的“美”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