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100年前,江苏作家笔下的科幻世界有多“超现代”

据媒体报道 , 11月19日 , 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公布获奖名单 。 作家天瑞说符凭借《我们生活在南京》斩获“最佳网络科幻小说奖” 。 自科幻小说进入中国以来 , 江苏南京站在该类小说叙事中的“C位”并不多见 。
上海是科幻故事最常发生地
百余年前 , 中国科幻小说在上海起步 。 那时代的科幻小说也大多会把故事发生地设置在上海 。
如1910年 , 江苏青浦人陆士谔出版小说《新中国》 , 在小说中 , 未来的上海高楼林立 , 人民广场(跑马场)建起了拥有“十二万个座位”的“新上海舞台” , 人们可以随时乘坐“空行自由车” , 穿着“水行鞋”就能安然地在湖上行走 , “橡皮包甲”的兵舰坚不可摧 , 没有任何国家敢来挑衅 , 上海交大(南洋公学)变成了综合性大学 , 共有近三万名学生 , 中国所有的高校都有了外国留学生前来求学 , 汉语成为“现在全世界文字势力最大”的语言文字……
上海是中国科幻作品的“常客” , 影视剧也不例外 , 前两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 上海城市地标的影像曾引起热议 , 《上海堡垒》则干脆直接将故事发生地直接搬到了上海 。
为何是上海?科幻小说研究学者任冬梅在2019年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曾谈过这个问题 , 她认为 ,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 , 它处在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前沿 。 西方先进的器物最早传到上海 , 晚清民初 , 公园里都能见到热气球 , 上海人也最早接触到了电灯、电话、自行车 。 这些都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的巨大想象 。
也有学者从另一方面解读这一问题:科幻小说属于通俗文学中的一类 , 它是一种消费性阅读 , 需要有一个成熟的读者群体来作为消费市场 , 而在当时的上海 , 存在着一个相对成熟、稳定 , 且数量可观的“市民读者群体” 。 民国时期上海市民识字率肯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很多人都是白天有一份普通的工作 , 在业余时间则需要一定的休闲文化产品来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 报刊杂志、电影戏曲都是他们的日常所好 。 而科幻小说正是填补其阅读需求的小说类型之一 , 因此在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 , 科幻小说在报刊杂志上连载 , 之后又纷纷结集成单行本出版 。 民国时期的上海成为中国科幻小说最为集中的城市 。
而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上海 , 也是考虑到读者群体主要是在上海 , 更让人有“代入感” 。
江苏籍科幻小说作家有哪些
虽然江苏在近代科幻小说中很少站在“C位” , 但论起科幻作家群体 , 江苏籍作家却人才辈出 , 写出不少具有时代影响的作品 。
1905年 , 江苏常熟作家徐念慈发表了《新法螺先生谭》 。 这是一部经典著作 , 至今仍被文学史研究者探讨 。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 , 他说 , 我的朋友天笑生把所译《法螺先生》前后两卷给我看 , 我“读之 , 惊其诡异”、“津津不倦” , 于是来个“东施效颦” , “不揣简陋 , 附诸篇末” , 自称是“新法螺先生” 。 “天笑生” , 即著名作家包天笑 , 江苏苏州人 。
在这部作品中 , 新法螺上天入地 , 由喜马拉雅山之最高峰直入地底 , 再由地底跃入太空 , 登上太阳、水星、金星 , 考察种种稀有事物 , 接着由空中降落至海上的战斗舰归航中国 , 最后回到上海 。 根据这次旅行中所掌握的动物磁气学 , 他发明了一种万能的脑电 , 比现在的电脑还要优胜百倍 , 这种脑电可发光、传声、发热 。 利用这一发明 , 新法螺先生实现了他所能设想到的理想境界 。
徐念慈生于1874年 , 喜爱科学 , 懂外文 , 思想敏锐 , 很早就对著译科幻小说发生兴趣 。 他与曾朴(《孽海花》作者)、丁祖荫等人志趣相投 , 曾一同组织学社 , 营办学校 。 1905年《小说林》创刊后 , 他任编辑 , 常常刊登国外科幻小说 。 可天不假年 , 1908年6月便因病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