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衍增|养成大拙方为巧

●孟会祥
长洲黄氏诗礼传家 , 出过不少文人雅士 。 黄苗子先生为黄衍增先生族叔 。 黄衍增先生幼承家学 , 淬沥涵泳 , 发扬斯文 , 遂享时望 , 曾荣任中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 据黄先生说 , 以前他是公务人员 , 因酷爱书法 , 恰有机构改革之机会 , 乃恬然离岗退养 , 专心学问艺术 。 这与以书法为敲门砖、垫脚石 , 攀援而上者 , 又可谓大异其趣 。 黄先生尝著有研究香山故老书法的专著 , 搜集既富 , 考订亦详 , 深见功力 , 于中也可见其于乡邦文献的殷殷之情 。 黄先生自我介绍云:“一贯未有投稿参加全国、全省的各次比赛 , 故没有任何获奖、入选记录 。 ”此种特立独行 , 傲岸挺立 , 在当今书坛 , 实属罕见 , 由此可窥见黄先生风采之一斑 。 至于书法 , 不唯为人处世之末 , 亦且“学问中第七八乘事” 。 正如其族叔黄苗子先生调侃所说:“历代研究书法的人 , 把书法说得玄之又玄 , 高不可攀 。 其实说得明白一点 , 书法只是写字罢了 , 读过几年书的人谁都会大笔一挥 , 没有什么神秘的……写字时纸墨笔砚 , 安安静静 , 任你指挥 。 ”
当然 , 一艺有成 , 苦心孤诣 , 殊非容易 。 黄衍增先生人以书传 , 书以人传 , 相得益彰 。 他书法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
【黄衍增|养成大拙方为巧】他属于标准的碑派书家 。 碑版虽多出北方 , 而岭南也是碑学重镇 。 早有康、梁的提倡 , 近有容、商的影响 , 皆以金石碑刻为研究对象 。 黄衍增先生篆、隶、草、行、楷五体书齐头并进 , 一例追求大书深刻、笔重墨酣的金石味道 。 人们常说 , 羲之通隶 , 而真卿通篆 , 其实王羲之、颜真卿皆通篆隶 , 所谓通篆、通隶 , 也只是就风格意义而言 。 大抵铭石之书 , 有单刀直下者 , 点画圆厚苍茫;有双刀修饰者 , 点画姿致丰富 。 单刀者如钝器所为 , 务在厚实 , 模铸、摩崖近之;双刀者并重首尾 , 日益精工 , 发展到刻帖 , 便也能“下真迹一等” 。 清人承帖学之衰微 , 把目光转向了金石碑版 , 而挥运之际 , 也期期追求金石之感 , 乃减其使转 , 增其衄挫 , 全用中锋 , 逆顶涩进 , 乃使点画如雨后青山 , 郁郁苍苍;如钟鼎礼器 , 古意斑斓 。 黄衍增先生用笔的好处 , 正在于此 。 他点画苍茫中的洁净 , 尤其难得 , 不仅需要驾轻就熟的技巧 , 还需要安定祥和的心境 , 正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也 。
其楷书以颜为基 , 颜体注定了他堂皇大度的基调 , 不拘何体 , 他都写得中宫宽阔 , 不激不厉 。 隶书则取法隶楷错变时期的《好大王碑》一路 , 既简又拙 , 不尚机巧 。 他对篆书的涉猎最广 , 举凡甲骨、金文、小篆 , 都有独到之处 , 都一例宽松 , 有脱巾独步的雍容之美 。
他的草书则囊括万殊 , 裁成一相 , 以一画而幻成万有 。 黄衍增先生的篆书与草书是相互支撑的 , 篆书中有草书的枯润相生 , 而草书中有篆书的娓婉畅达 。 体会其趣味 , 正如其诗:“宇阁参差树影长 , 曲阑小径路花香 。 罗仙岭下闲舒步 , 悦意开怀接晚凉 。 ”殿阁峥嵘 , 草树扶疏 , 都在黄昏中暗淡 , 而一种闲散悠游的豫悦 , 冉冉展开 。
黄先生偶尔作画 , 无画工气 , 而富书卷气 。 其写兰写竹写荷 , 一一出以篆籀草隶之笔 。 所作花卉 , 构图寓巧于拙 , 生机勃勃;设色艳极而清 , 烟雨迷蒙 。 雅人深致 , 触手处无不雅 , 诗文书画 , 无非妙在其人尔 。 九七老人黄苗子先生见其画 , 激赏之余 , 一再为题 。 如题《秋荷图》曰:“衍增乡兄作此 , 用笔着色矫矫不群 , 是真画者也 。 百尺竿头 , 戛戛独造 。 羡羡 。 庚寅重九日 , 九七老人苗子 。 ”老人乃至不顾长幼之序 , 径呼“乡兄” , 亦凡夫俗子所不敢想象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