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百年考古记|上海千年寺院地宫发掘纪实( 四 )


考古|百年考古记|上海千年寺院地宫发掘纪实
文章图片
2016年1月10日 隆平寺塔基扩大发掘面积
土地赔偿谈妥后,开始扩方发掘,又扩大了300平米,使这一区域的发掘总面积达到了700平方米 。在发掘的过程中,逐渐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包括发现了两块雕刻精美的副阶宝装莲花柱础,边长80厘米,柱径48厘米 。北宋时柱高一般为柱径的10倍,由此推测,这座塔的一层副阶柱高在4.8米左右,体量非常宏大 。在柱础外侧陆续发现了3块五边形的角石,其中两块位于西北和东南的八边形的对角线上,另一块在西北角的南侧,角石所在的范围,正是塔基的台明外缘,也就是塔基夯土台高于外侧地坪的部分,有利于防止塔内进水 。
考古|百年考古记|上海千年寺院地宫发掘纪实
文章图片
磉皮铭文拓片
根据副阶的八边形推断,塔身也是八边形,目前还残留一个砖柱,下有磉皮石,石的一角刻“韩文泰并妻顾二十八娘家眷舎大砖”字样,说明是信众捐赠入寺用来造塔的 。塔身部分因被破坏严重,结构仍需要慢慢解剖 。工作期间,我们也邀请了国内古建筑、考古的专家来工地指导工作,最后将塔基的平面布局搞清楚 。
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为七级佛塔 。保留了散水、角柱、副阶铺装莲花柱础、倚柱、壸门等塔基的关键部分,为复原隆平寺塔平面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发掘显示,隆平寺塔基平面呈八角形,散水直径21.7米,副阶直径14.23米,塔身直径8.9米,壸道宽1.28米 。塔心室为正方形,边长4.5米 。
为了解塔基的建造过程和工艺特点,我们对塔心室及外围进行了局部解剖 。按照考古的一般方法,准备对塔心室进行了四分之一解剖,也就是在塔心室东南角开挖了一个2×2米的小探方,一点点慢慢向下发掘 。2016年2月27日,开始对塔心室进行解剖,发现塔心室下的地基都是由纯净的黄褐色粉砂黏土夯筑的,每层夯层厚越10-15厘米,致密而坚硬,做工很考究 。由于空间小,土质硬,工作比较缓慢,至3月4日,在第14层夯土层下、距塔心室地坪约1.9米的探方西北角,发现了一根木梁,呈西南-东北走向,只露出了一小块,大部分都在夯土里 。木梁厚约15厘米,长、宽暂时没法确定,于是继续向下发掘 。在发掘了20厘米后,又发现一根木梁,方向垂直于上一根木梁,呈十字相交状,这根木梁宽60厘米,两端因伸入夯土层中,长度未知 。
考古|百年考古记|上海千年寺院地宫发掘纪实
文章图片
【考古|百年考古记|上海千年寺院地宫发掘纪实】隆平寺塔基下的木梁结构
木梁下夯土层继续向下做的目的有二:一是要继续解决塔基的结构,夯土层还有多深;二是要搞清楚是否有地宫,因为文献记载了“中藏舍利” 。塔心室下夯土层做到第32层、距地坪3.8米的的时候,发现了一条顺砖单砖砌筑的廊子 。这时心里也不免产生怀疑,这个廊子是什么功能呢?难道这座塔没有地宫吗?后经仔细观察,初步判断这个廊子可能是地宫外围的围廊,已经到了塔基的底部了 。这时我们又开始解剖十字木梁的另外三个夹角的夯土层 。在发掘了4层约60厘米的夯土层后,东、西、北三个面各露出了几块砖,砌筑的比较整齐,大体可以围成一个长方形,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2米左右 。我们推测这可能就是砖砌的地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