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书法 | 王羲之的书法风貌——各种《兰亭序》摹本

【 陶弘景&书法 | 王羲之的书法风貌——各种《兰亭序》摹本】陶弘景&书法 | 王羲之的书法风貌——各种《兰亭序》摹本
文章插图


王羲之的书法风貌杨仁凯、薛永年等
陶弘景&书法 | 王羲之的书法风貌——各种《兰亭序》摹本
文章插图


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人,文献上对他的生卒年月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303一361年,一说是307-365年,一说是321-379年,总共活了五十八年则是一致的,就是生年出现差误,所以卒年随之推移。王氏出自名门,祖正尚书郎,淮南太守旷之子,导之从侄,《书断》说他起家秘书郎,累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死后赐金紫光禄大夫,加常侍,后人都管他叫王右军。王氏“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然割析张公(芝)之草,而秾纤折衷,乃俱其精熟。损益钟君(繇)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虽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若养由之求,百发百中;飞名盖世,独映将来,其后风靡云从,世所不易,可谓冥通全圣者也”。古代书家被称“书圣”的有好几位,最后只有王羲之的书圣桂冠一直保持于不坠,这是有其客观历史原因的。宋、齐年间,王氏名声尚未大噪,中间他的儿子王献之曾一度高出乃父。陶弘景有云:“比世皆高尚子敬(王献之)。子敬、元常(钟)继以齐名。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王羲之)亦然。”就是到梁代,武帝萧衍犹对陶弘景指出羲之书法“其独道意疏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陶弘景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者”。惟有得到初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后,书圣之名才始终保持不衰。事实上,羲之真、行、草书的影响,确实非常深远,无处不在。甚至多少年来留下无数与他有关的近乎神话的故事。右军年轻时学书于卫夫人,“自谓深穷。及渡江游名山间,见李斯、曹喜、钟繇、梁鹄等字,又去洛见蔡邕《石经》,于从弟洽处复见张昶《华岳碑》,始喟然叹曰:‘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见《宣和书谱》引)。由此可见,王氏书法在不断吸收前人的营养,提高艺术水平,他的成就并非是天生的。王氏书传到梁武帝时,已经有不少赝品,陶弘景在启中已经指出。初唐李世民派人在全国访求,数量骤增,未必都是真迹。至于数百年后的北宋晚期,宣和内府所藏有二百四十三件之多,直到今天,碑帖拓本固多,而传为墨迹者,寥若晨星。兹择其流传有绪者分述如下:
(一)各种《兰亭序》摹本

陶弘景&书法 | 王羲之的书法风貌——各种《兰亭序》摹本
文章插图

定武本兰亭 宋拓柯九思藏本

王氏行书《兰亭序》原本聚讼纷纭。它在唐以前尚无所闻,自李世民派萧翼到僧辩才处购取所谓原本,随后才引起注意,后又传说葬入昭陵。总之,后传之墨本皆为钩填本或临写本,以“神龙本”为最精,至于拓本则更为繁杂,不可究诘。唐人何延之和宋人桑世昌都有专著考订,元明以后更无论矣。本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发生过一场有关《兰亭序》真伪的论战,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对学术界的影响极为深刻。如果从学术上研究问题,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来论证《兰亭》真伪及其艺术的成就,是完全应该的,可是,这场论争并未能解决实质问题。说到底,《兰亭》原本不是伪本,至今没有充足的反证证据。传世的几种廓填本,如所称唐冯承素本、褚遂良本、虞世南本等,彼此对照,互有出入。然作为书法艺术本身,其藻丽多姿,颇开一代风气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