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教杂说”之四十五:《“西邻五子”的启示》( 二 )


舍长以就短 , 智者难为谋 。
生材贵适用 , 慎勿多苛求 。
这首诗说的是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 , 有所长 , 必有所短 。 同样 , 人无完人 , 金无足赤 ,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完人 。 使用人才 , 必须量才适用 , 用其所长 , 避其所短 , 使人各得其所 , 做到人尽其才 , 物尽其用 。
培养孩子 , 也应该是这个道理 。 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 , 选择培养、发展的方向;假如不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 盲目地赶时髦 , 不仅会给孩子制造痛苦 , 甚至会毁掉孩子的前程 。
联想到今天有些父母 , 在对孩子发展方向的选择上 , 有不小的盲目性 。
比如 , 报考升学志愿 , 不少是家长做主 , 孩子只好唯父母之命是听 , 实际上孩子并不喜欢 , 中途转学、转系科的屡见不鲜 。
有的家长见别人家的孩子学绘画 , 也让自己家的孩子学绘画;见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 , 也赶紧花重金购买一架钢琴 。 不管孩子是不是有那个兴趣和条件 。 有点儿“傻子过年看邻居”的意思 。
有采访人员在某少年宫特长班做过现场调查 , 问那些孩子喜欢不喜欢 。 不少孩子的回答出人意料 , 说:“根本不喜欢 。 是妈妈非要让我学!”
有一位学钢琴的孩子说:“我看到黑白相间的东西 , 就恶心!可妈妈非让我学这个破玩艺儿!”
有一位妈妈自己小时候特别想学弹钢琴 , 但由于条件限制 , 未能如愿以尝 , 一直耿耿于怀 。 有了儿子以后 , 就自作主张购买了钢琴 , 可儿子却不喜欢学钢琴 。 家长省吃俭用 , 东挪西借 , 好不容易才凑够钱买的钢琴 , 孩子却不喜欢 , 家长哪能饶得了!
妈妈把儿子摁在钢琴凳上 , 手持鸡毛掸子 , 弹不好就揍 。 由于练习的时间太长 , 儿子实在不能坚持 , 妈妈就学古人“头悬梁 , 锥刺股” , 把儿子的手和头发用绳子吊起来 , 防止偷工减料、消极怠工 。 儿子实在无法忍受 , 竟然把自己的手筋用刀割断 。 问他是不是很痛苦 , 孩子说:“割断手筋只疼痛一时 , 要不然我得痛苦一生!”
常言说:“强扭的瓜不甜 。 ”“强按牛头不喝水 。 ”违逆孩子的意愿 , 强制孩子做根本不想做的事 , 一定是以失败告终 。
“以儿童为本” , 从实际出发 。
要培养教育好孩子 , 必须首先弄清楚一个问题:培养、教育孩子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家长 , 还是为了孩子?
在封建家长制盛行的年代 , 家长无视子女的个性和意愿 , 就是为了子承父业、光宗耀祖、显耀门楣 , 使许多有志、有为青少年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了个人的追求和前途 。
鲁迅先生早在九十多年前 , 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尖锐地指出:“本位应在幼者 , 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 , 却反在过去 。 ”那时做父母的 , “他们的误点 , 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尤其堕落的 , 是因此责望报尝 , 以为幼者的全部 , 理该做长者的牺牲 。 ”
应当说 , 今天的父母培养教育孩子 , 为子承父业、光宗耀祖、显耀门楣的已经很稀少了 ,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
但在孩子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培养上 , 并不是完全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 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从家长的意愿出发 , 或在“补偿心理”支配下 , 主观地确定培养和发展方向的 , 并不在少数 。 其结果 , 可想而知 。
九十年前 , 鲁迅先生就提出 , 要像欧美家庭那样 , 以幼者为本位 , 对子女一是理解 , 二是指导 , 三是解放 , “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 , 让他们“幸福的度日 , 合理的做人” , 这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以儿童为本” , 应当是现代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