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余秋雨:靠妻子寄打工费生活,成名后却抛弃妻子,娶“唐僧母亲”( 三 )



余秋雨左三
李红思来想去 , 决定加入当时兴起的南下打工的大潮 , 前往深圳去碰碰机会 。
在和余秋雨商量时 , 余秋雨望着妻子瘦小的身体和坚强的目光 , 长叹一声:“百无一用是书生啊”无奈答应了妻子的建议 。
就这样 , 李红把年幼的女儿和生病的丈夫送到自己的娘家 , 拜托父母照顾 , 还贴心地在自家房子天井搭建了一间小临建 。
这小小的独立空间 , 就是余秋雨写作的“书房” 。
李红深深了解丈夫 , 也不想因为条件困难就剪断余秋雨追求梦想的翅膀 。
就这样 , 余秋雨留在上海的陋室中笔耕 , 李红加入了前往深圳的打工人潮 。
此时李红已经年过三十 , 没有学历没有文凭 , 也没有可以变现的一技之长 。
她只能靠着在棉纺厂工作的经验 , 在深圳当了一名大龄“打工妹” 。
为了女儿和丈夫 , 李红顾不上深圳潮湿的环境、生产线高强度的压力 , 比那些年轻的工友干得还要卖力 。
每个月的收入 , 大部分都寄回家里 , 让余秋雨好好治病 , 专心写作 。
不知多少个夜晚 , 李红拖着疲惫的身子 , 走回自己寄宿的出租小屋时 , 望着天上的月亮 , 想给丈夫写封信或者打个电话 。
余秋雨|余秋雨:靠妻子寄打工费生活,成名后却抛弃妻子,娶“唐僧母亲”
本文图片

《文化苦旅》海报
可身体的劳累 , 让李红实在提不起笔 , 或者用残余的力气走去公用电话 。
每当这时候 , 她就会咀嚼丈夫那些还未出版的文稿 , 作为妻子 , 她通常都是第一个读者 , 里面的一句话颇为符合她的心境 。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 , 而是一种无奈 。 ”
李红的孤独确实源自无奈 , 如果不是因为生活的无奈 , 她绝对不会独自远走千里 , 走进这份迫不得已的孤独 。
只是李红不知道 , 更深刻痛苦的孤独还没到来 。
1992年春天 , 为了庆祝余秋雨积累多年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 , 李红特意从深圳回到上海 。
余秋雨|余秋雨:靠妻子寄打工费生活,成名后却抛弃妻子,娶“唐僧母亲”
本文图片

马兰
虽然分别已久 , 但李红却没有在余秋雨身上感觉到重逢的喜悦 。
李红安慰自己 , 都是四十几岁的人了 , 从恋爱到结婚 , 相伴也快二十年 , 确实没必要再像小年轻那样热情 。
但整理家务时 , 李红在余秋雨书桌上发现了一封信 , 顿时让她如坠冰窟 。
这是一封还没寄出的“情书” , 上面是她熟悉的丈夫字迹 , 写着她熟悉的缠绵情话 。
毕竟多年前 , 她也收到过无数封这样的“情书” , 被那唯美、缥缈的文字吸引得无法自拔 。
现在 , 丈夫的文字更加细腻、精美、扣人心弦 , 可收信人却不再是自己了 。
李红看了一眼收信人的名字——马兰 , 心更沉了沉 , 因为与这个名字对应的 , 是一张极其美丽的面孔 。
李红从小就梦想着舞台 , 期望自己成为聚光灯中的主角 , 但梦想过早夭折了 , 哪怕和余秋雨的爱情婚姻都难以弥补这个遗憾 。
马兰则是一个实现了自己梦想的女人 。
余秋雨|余秋雨:靠妻子寄打工费生活,成名后却抛弃妻子,娶“唐僧母亲”
本文图片

马兰扮演的“唐僧母亲”
马兰1962年4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 , 13岁进入安徽艺术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学习 。
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刻苦努力 , 马兰18岁毕业后不久就成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主角 , 以一部《女驸马》红遍全国 。
她那美丽绝伦的古装扮相 , 不但征服了黄梅戏的观众 , 也打动了一位正在全国选角的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