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2021中国舞刷屏:重新找回舞蹈的魅力( 二 )


屏幕上的每一支舞 , 都牵动着一条漫长的历史时间轴 。
在央视《国家宝藏·展演季》中 , 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舞者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入画》 , 演绎18岁的王希孟一气呵成的成画段落 。 群舞演员以身体“绘”成青山绿水 , 饰演王希孟的舞者张翰掀起青绿狂潮 , 入画、落款 , 最后挥一挥手 , 印章消散 , 表意“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 。 往来者 , 但见青绿足矣” 。
张翰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希孟一定是去过很多地方采风 , 才能画出这么宏伟的画卷 。 因此 , 自己每去一个新地方巡演 , 也必然和同事一起游览附近的风景 , 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 了解历史和文化 。
张翰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的是民族民间舞专业 , 读书期间会出去采风 , 进行田野调查 , 去观摩和学习当地老艺人跳的原汁原味的舞蹈 , 经过自己的吸收和处理 , 再搬到舞台上 。
“我学了这么多年舞蹈 , 觉得咱们中国有很多很好的文化 , 非常宝贵 , 如果我们这一辈人不去喜欢它、保护它、发展它 , 那再过二三十年慢慢就没有了 。 ”
张翰清楚记得 , 曾经跳过一个发源自安徽的民俗舞蹈 。 当地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就离开家乡 , 没有再去和老一辈人学习这些舞蹈 , 再过几十年 , 这些很棒的民间舞蹈文化就可能渐渐失传了 。
年少成名的90后古典舞者华宵一 , 曾经凭借《罗敷行》和《点绛唇》两次夺得国内最权威的舞蹈比赛“桃李杯”一等奖 , 这两支独舞也成为后来古典舞艺考生的“教科书级范本” 。
她认为 , 国风舞蹈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 。
“现在有更多人、更多角度用舞蹈讲述中国故事 , 用舞蹈去诠释中国文化 , 用舞蹈去表达中国人的情思以及审美意象 。 ”华宵一说 , 她希望能在中国舞之路上多吸收 , 多看 , 多读书 , 让思想和身体都变得更加包容 , 才能往更深处更远处走 。
华宵一认为 , 舞者要真正做到 , “用感受在舞蹈 , 用感受去创作” 。
舞者要“潜”在文化中表达
今年 , 95后观众薛川川看舞蹈类真人秀《舞蹈生》前 , 以为这类节目是竞技比赛 , 而舞蹈的专业门槛令人望而生畏 。 “某天无意间看到《又见红楼梦》的舞台 , 中国风古典舞与情境、故事紧密结合 , 从文化底蕴中生发出来的诗意瞬间将人带入情境之中 , 能通过罗一舟等年轻舞者的肢体语言感受隽永的故事 , 不由被深深吸引” 。
薛川川说 , 当观众逐渐厌倦劲歌热舞 , 中国舞便渐渐成为能抚慰人心的美好存在 , “我很偏爱不为输赢只为极致的纯粹表达” 。
著名青年舞蹈家、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副主任郑璐 , 先后带领学生参与录制了《国家宝藏》《舞千年》等 。 她指出 , 中国文化自带一种隽永、平和的气韵 , “它不是立马可以分高低 , 有时候是一种互相欣赏、淡淡观赏的感觉” 。
郑璐执教的古典舞系学生 , 性格相对内敛 。 “在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里 , 这些学生不愿意过多彰显个性 , 不会像西方现代舞者一样只表达自己 。 我对学生说 , 你们一定要‘潜’在文化里面去表达” 。
不张扬 , 不代表没想法 。 郑璐感慨 , 如果专门给学生创意和想象的空间 , 他们就会给你一些意外的东西 。 比如参与《国家宝藏·展演季》 , 就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作过程 。 10名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的学生化身商周十供兽面纹上青铜器上的纹饰 , 通过演绎肆意横行的猛兽被规训之后归于庙堂的过程 , 表达对“礼”的理解和传承 。
“每年新生入校 , 我都对他们说 , 你们来这儿可不是只为了学一门技艺以后出去吃饭的 , 你们是要为中国古典舞事业添砖加瓦的 。 ”郑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