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袁枚的一首五律,前六句看似平淡,最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

诗人创作时可以直抒胸臆,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于物,意在言外。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诗人们常用的寄托手段。这样的作品往往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比如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的不只是梧桐,锁住的也不仅是满院秋色,还有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奇峰&袁枚的一首五律,前六句看似平淡,最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
文章插图
读者在阅读时就要善于撇开表面的浮尘,进入到深层的思想和情感,并从中得到启迪。再如,李商隐的“蓝田日暖玉生烟”,就是用男女比君臣,若是不懂寄托,就会断章取义。下面介绍袁枚的一首五律,前六句看似平淡,最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奇峰&袁枚的一首五律,前六句看似平淡,最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
文章插图
良乡雾 清代:袁枚不雨征鞍湿,方知雾里行。晓花难辨色,溪水但闻声。对面人千里,终朝天五更。前程原似梦,何必太分明。奇峰&袁枚的一首五律,前六句看似平淡,最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
文章插图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他自小聪慧、极富诗才,24岁时殿试名列二甲第五名,可谓少年才俊、春风得意。天子也于琼林苑赐宴各位新进士,更接受天下学子们的热烈祝贺。进士及第后,诗人又经过3年的翰林院学习,本以为可以早日建功立业,但由于满文考试不及格,不能留京任职,便被外放到江苏溧水担任县令。这首诗就是作者在离开京城、行经于郊外时创作,抒写了作者复杂的心情。奇峰&袁枚的一首五律,前六句看似平淡,最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
文章插图
京城到自己的任所,千里迢迢,诗人为了赶路,只好一大早就起床。良乡在京城近郊,清晨湿气较重,太阳还没出山,诗人已经策马行进在路上。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作者心中有事,一夜都没有睡好。虽然天上并没有下雨,马鞍却全都湿了,才子这才清醒过来,原来自己是在雾中行走。奇峰&袁枚的一首五律,前六句看似平淡,最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
文章插图
雾气腾腾,一片朦胧,几乎是只能稍微看清几步远的地方。一阵微风飘来,终于吹散了一点雾气。诗人不敢前进得太快,他牵着缰绳,摸索着向前。雾中隐约可闻到一些野花的香味,还能听见附近流水的声音,但花色难辨,也不见流水。晓花难辨、溪水但闻,细腻地描绘了郊野迷雾里的场景,作者先凭借嗅觉和听觉,意识到前方不远处应该盛开着杂花,还有潺潺流水,只是模糊难辨。走到近前,终于验证了自己的感觉,同时也进一步突出了诗的主题。奇峰&袁枚的一首五律,前六句看似平淡,最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
文章插图
颈联进一步抒写这种对面不见人的感觉,虽然曙光初现,但由于人迹罕至,又有山林阻挡,所以雾气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散。诗人在雾中行走,对面依然难以看见人,如同五更天一样昏暗。如此描述,看似有些多余,其实都是为尾联留下伏笔。诗人也算是有了一次特别的体验,最后作者感慨地说,自己东奔西走,前程就像在浓雾中一样,不必太过清晰。言下之意,今后要随遇而安,学习那东坡先生,心安处即故乡。奇峰&袁枚的一首五律,前六句看似平淡,最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
文章插图
纵览袁枚的这首五言律诗,托物言志,也深蕴哲理。作者在前三联都描写平淡,读者也耐着性子去读,最后忽然奇峰突起,令人眼前一亮,原来诗人在这里等着大家,还好没有放弃!再细味最后两句其实是寄托深远,“前程原似梦,何必太分明”,人生没有尽善尽美,也无法做到万事都天衣无缝。只要认真付出了,得失成败何必太过计较。哪怕失败一万次,还可以重新再来;即使处处不被世人看好,上帝造就了自己,当然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我们既要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也要懂得理解和包容。生活中总是烦躁不安,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要相信,失之桑榆、得之东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