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网络诗歌如何创造互联网时代的诗性品格( 三 )


以当下诗坛为例 , 不少曾经以叛逆姿态刻意疏离古典诗歌传统的诗人 , 近年都不约而同地回望、重释古典诗歌经典 , 并以之作为推进自身诗歌写作的新动力 。 他们这种通过向古典诗歌传统致敬而获得内在写作动力的做法 , 显然值得网络诗歌写作者借鉴 。 当然 , 这里所说的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 , 不是简单的“复古”或“拟古” , 而是一种汲古为新 , 即经由当代人的想象与再造 , 让最具活力的传统因子真正内化为网络诗歌作品的新血肉 。
与此同时 , 网络诗歌写作者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应有一种当代视角 , 即以数字人文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对之进行一种重新观照 , 才可能收获更多对于既有传统的新认识和新发现 。
譬如 , 2017年 , 一批软件工程师倾心打造了一个所谓“人工智能诗人” , 人物角色被设定为“少女诗人” , 被命名为“小冰” , 并推出其诗歌作品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 对于网络诗歌而言 ,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 对于小冰的诗 , 很多读者可能不以为意 , 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由计算机程序编码而产生的、缺乏情感温度的文字游戏 。 事实上 , 小冰的这些诗作的产生过程大致如下:软件工程师们先从徐志摩、戴望舒、林徽因、李金发等现代诗人的代表作中抽取出经典意象 , 再通过计算机程序重新组合成一首“诗” 。 且不论这些“诗”的艺术效果如何 , 其生产方式的人工智能性和数字人文意味 , 都为网络诗歌写作带来丰富的启示 , 值得网络诗歌写作者加以推敲和玩味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伍明春 , 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