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渭南戏曲名伶——朝邑“安娃子”( 二 )


贠安民到渭南地区秦腔一团后 , 汉中地区邀请剧团到汉中演出 , 剧团到汉中的第一天 , 恰逢省电台播放贠安民的《金沙滩》唱片 , 一下子引起轰动 。 《金沙滩》连演4场 , 每晚有人成群结队在剧场门口“钓鱼拾票” , 但仍有不少人无法买到票 , 于是 , 就出现了在售票口贴漫画骂人等过激举动 。 业内有人说 , 公正评价 , 贠安民老先生在戏曲舞台上塑造的艺术形象已经六七十年了 , 到目前为至还没有出其右者 。
今年碰到贠安民先生的女儿 , 拉起家常聊起了其父 。 遂知道了艺术家光彩鲜亮背后的一些故事 。
贠安民先生1923年生于大荔石槽东里村 。 父亲过世早 , 母亲辛苦养育其姊弟四人 , 日子过得艰难 。 他最小 , 生来就没有见过父亲 。 为了讨口饭吃 , 10岁那年他就和二哥踏进朝邑觉民社学戏了 。 这个科班大门时常紧锁 , 墙上布满荆棘 , 一年内不允许会见父母等亲人 , 教练要求严格 。 他遵规守矩埋头苦练腰功和腿功 。 一年后上舞台尝试实际学习演出 , 初上舞台学演《三娘教子》娃娃生 。 紧接着由大伯引见 , 拜同州梆子名家赵东良为师 , 学起了同州梆子腔戏 。 师傅审视他基础条件好 , 又有了好功底 , 就决意精心传授培养 。 贠安民是个有心人 , 为了学到真本事 , 他给师傅缝制了皮袄 , 3年的薪金都奉归师傅 , 且对师傅的行走坐卧、茶饭起居悉心照拂 。 师傅被感动了 , 在3年内几乎每天都给他一人做特殊训练 。 师傅要求学得不快不行 , 动作不干净拖泥带水不行 。 每次练得全身大汗淋漓 , 动作稍不准确就挨打罚跪 。 师傅给他教的第一出戏是《石秀杀嫂》 。 为学一个用刀的武功动作 , 他不知挨了多少次打 。 接着师傅又给他教授了《武松杀嫂》《黄逼宫》《黄鹤楼》等生角戏 。 功夫不负苦心人 , 这些戏演出后师傅首先很满意 , 他连续演了7年 。 随着秦腔改良热潮的兴起 , 当时大荔有个在省内都很有影响的秦腔班社“牖民社” , 欢迎他加盟开始演出了秦腔 。 在这里 , 他遇到了一个唱红脸戏的张云亭师傅 , 引导他学演了《斩颜良》《挑红袍》等关公戏 。 他在嗓子倒仓期间还演了不少丑角戏 。 后来嗓子倒好了就潜心须生行当的演艺 。
贠安民先生曾说过 , “我家贫人穷命比纸薄 , 但要有志气 。 各行各业在人干 , 行行都会出状元 。 我一定要把戏演出个名堂 。 ”他见戏就学 , 见师就拜 , 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 他从20岁左右就在东府一带出名了 , 常年四季泡在群众中出力流汗 , 激情演出 , 很受群众爱戴 , 大家都亲切称呼他的小名“安娃子” , 天长日久“安娃子”似乎成了他的艺名了 。 他在朝邑剧团当副团长时 , 克服“倒腔就是脱胎”的困难 , 请教戏剧大家封至模等多名艺术家 , 成功地担纲演出了碗碗腔剧目《骏犬驹》《二度梅》《金琬钗》《白沟河》《蟠桃园》《假婿乘龙》等 , 为碗碗腔搬上大舞台作出了贡献;在大荔县剧团 , 参加了碗碗腔赴京、赴西北和有关省市的巡演 , 为传播和发展碗碗腔作出了成绩;选调到渭南地区秦腔一团后 , 不管传统戏还是现代剧仍然担任主要角色 , 特别是对剧团推进现代戏的创作和发展作出了突出成绩 。
贠安民先生曾被迫离开舞台回乡务农3年多 。 重上舞台后 , 一如既往 , 兢兢业业 , 初心不改 , 热情不减 。 他扮演的农村人物更加出神入化 , 为群众所喜爱 , 也为剧团争得了更多荣誉 。 几年的农村劳动 , 丰富了他的阅历 , 给他的表演创作提供了源泉 。 1984年 , 贠安民先生积劳成疾 , 在人生的舞台上谢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