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孀&柏杨遗孀张香华:理解中华文化要透过自己的思考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蒋肖斌
因拒绝将柏杨著作《丑陋的中国人》摘文选入台湾地区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材,82岁高龄的柏杨遗孀张香华,近日被推上风口浪尖。
1920年生于河南开封的柏杨,曾笑称自己是“历经沧桑一老头”。他以杂文闻名,还在历史领域笔耕不辍。1983年,他开始着手翻译《资治通鉴》,64岁,已有白发;待到《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千万字洋洋大观已成,73岁,白发满头;到最后一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完稿,已是21世纪初,十册精装版最近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2008年,柏杨去世,他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故乡河南的一处陵园,墓碑上题写:“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专访时,张香华说,柏杨盼望大家理解中华文化,但不要顺着人家的嘴巴说,而应该透过自己的思考,直接认定。
遗孀&柏杨遗孀张香华:理解中华文化要透过自己的思考
文章插图

柏杨与张香华
中青报·中青网:自2016年以来,你不断收到柏杨作品进入台湾地区教科书的邀请,“拟邀”的都是哪些文章?
张香华:之前不是《丑陋的中国人》的摘文,基本是柏老的一些杂文,因为我从来不接受,所以也从来不去分析他们的诉求。
中青报·中青网:当时柏杨以“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写《丑陋的中国人》,目标读者是谁?
张香华:目标读者是当时全体的中国人和华人。
柏杨出生在1920年,历经了中国革命的风风雨雨。在暴风雨般的革命后,在柏杨当时的观察下,一些文化陋习依然存在于现实中活生生的中国人身上、存在于很多人的行为当中。柏杨批判的是传统的文化、人格、习俗、心理和性格。恨天恨地,根是“恨铁不成钢”。柏杨是在盼望中国的奋飞、中国人的奋飞。
中青报·中青网:那他写书的目的达到了吗?
张香华:是否达到目的,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不该由我来作主观评价。柏杨写这本书,是期待中国人开始反省。
当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日新月异,看到大陆的开放、经济的蓬勃、通讯的便捷和消费文化的爆发,当然,也看到新、旧时代不同的问题。我们一面惊喜,也一面忧心。
中青报·中青网:世殊事异,书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记录,是不是也可以作为“警钟长鸣”?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呼吁停止发行?
张香华:柏杨生前说“当中国文明进步了,那就可以不要看这本书了”,意思是说当中国人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封闭、保守、做事不实在的毛病里,我们就会有新的目标要追求,这本书就应该废掉。
【 遗孀&柏杨遗孀张香华:理解中华文化要透过自己的思考】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现在民进党无所不用其极,用一切方式辱华。此时更应该停止发行,才不会被民进党利用其书名来辱华。民进党当局在课纲中推行的“去中国化”,是在毁坏我们的民族。
中青报·中青网:“中国文明进步”,现在到了这样一个时刻吗?
张香华:是。《丑陋的中国人》1985年在台湾出版,距今已经30余年。当下的中国文明比30多年前已经进步了,比如,其他国家都没有中国的扶贫工作做得这么好;还有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的防控力度和国人的配合程度,让我十分感动……所以,这本书现在就应该停止发行了。
遗孀&柏杨遗孀张香华:理解中华文化要透过自己的思考
文章插图

柏杨
中青报·中青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柏杨当时为什么选择用白话文写《资治通鉴》,而不是其他古代史书?
张香华:柏老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看待历史,而不是站在帝王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