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载“故宫绣娘”一针一线给文物续命
本文图片
陈杨
本文图片
陈杨正在对乾隆时期的缂丝戏曲蟒袍进行修复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故宫所藏的织绣文物种类繁多 , 修复手法也不尽相同 。 (从上至下:修复师曲婷婷、李鹿)
编者按:国风潮起 , 如何以服装为载体 , 助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国际舞台 , 什么才是真正代表民族身份、彰显国人气度的服饰?即日起 , 南都、N视频推出“华服新生”系列报道 , 从文物修复、综艺传播、时尚设计等角度 , 与各界共话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
“你知道吗?我总是觉得夏天的故宫里面比外面更凉爽些 。 ”陈杨对南都、N视频采访人员说 。 身为织绣文物修复师的她 , 习惯开车去上班 , 一路上 , 都市的繁华景色不断后移 , 这个时代的急躁与喧嚣也被越抛越远 。 直到浓郁的“宫墙红”映入眼帘 , 陈杨缓步踏进文保科技部的修复室 , 瞬间就觉得“又安静、又清凉” , 好似得到了“净化” 。
“入宫”17年来 , 陈杨从零开始学习文物保护修复 , 并在织绣文物修复组创建之后担任组长 。 这个全员为女性、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团队 , 一针一线 , 亲手延续着传世织绣文物的生命 , 不久前还登上热搜 , 被网友们形容为“故宫绣娘” 。
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等的走红 , 这些踏实沉定的“守艺人”熨帖了公众的心灵 , 也牵引着世人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华传统服饰之美 。
我觉得文物保护修复不是以“效率”取胜 ,
而是以最终的结果取胜 ,
我们的目标是让文物有更好的状态和归宿 。
因为文物修复是环环相扣的 ,
只要有一个环节脱扣 , 整个链条就没有办法连接起来 。
所以说我们现在是以普遍联系、哲学思辨的理念去修复文物 ,
这样才可以延续文物的寿命 。
从零研习织绣修复技艺
陈杨所在的织绣文物保护修复组 , 平日里安静得像一幅画 。 5位女修复师 , 工作时连身姿的移动都少有 , 各自轻轻缓缓地操作 , 埋首与文物“交谈” , 唯有机械仪器偶尔发出声音 。
经纬之间 , 不知岁月长 。
认真回顾起来 , 陈杨不禁对南都采访人员感慨道 , 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塑了自己 。
陈杨是“80后” 。 不同于现在的“佛系”和慢条斯理 , 2004年 , 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服饰专业毕业时 , 她觉得自己是一个“急脾气”的女孩 。 除了故宫博物院 , 那时的陈杨还去过服装设计公司应聘 , 但是最终选择了“西三所”——这是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搬迁之前的办公地 , 因《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而走红 。
实际上 , 跟陈杨同时“入宫”做文物修复的有一批年轻人 , 他们如今都已在各自的组别成为中坚 , 但初入行时普遍经历了一个适应过程 。 陈杨的“不适应” , 集中体现在方法论上 。 她笑着回忆:“刚来故宫的时候我会觉得 , 为什么有些纺织品缺失的图案不进行复原呢?根据整体纹样的风格 , 设计图案补在缺失处不就可以了吗?后来才理解 ,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 要以尊重历史为前提 , 坚持‘最小干预’的理念 , 不得改变文物的历史原貌 。 我这种‘创意思维’ , 不能用在文物的复原上 。 ”
- 仿木$洪洞元代砖雕墓出土买地券记载地震信息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复生@连载|《丰子恺自述》07:王囡囡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