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农民稻草捆秧父抱子,大臣对不出下联羞愧回家,妻子对千古绝对!

古代人以对对子显示出自己的文化水平,特别是文人都以能对对子为荣,但并不是文化低的人就对不出好对子。有一位大臣本以为有文采,没有想到有一次却被一位老农给难住了,留下一千古绝对。大臣$农民稻草捆秧父抱子,大臣对不出下联羞愧回家,妻子对千古绝对!
文章插图
这是发生在清朝时期的故事,在江南桐城,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桐城县,曾经出过一个大臣名叫“张英”,他的儿子更出名,叫张廷玉。张英是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朝中为官时,曾经给老家写过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让张英出名,也成就了“六尺巷”的故事。不过,这么有才的张英也曾被难倒过。大臣$农民稻草捆秧父抱子,大臣对不出下联羞愧回家,妻子对千古绝对!
文章插图
有一次,张英打扮成农夫模样,去乡下体察民情,了解百姓民生疾苦,看到一位正在劳作的老农,张英走上去与他打招呼,问老农的农事农活情况,两人谈的比较投机。这位老农也发现张英不像是个农村人,说话有些文邹邹的。老农有意想考考他,便说:先生气质不凡,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农夫。我这里有一个上联,一直对不出合适的下联,不知您是否能帮我解决。大臣$农民稻草捆秧父抱子,大臣对不出下联羞愧回家,妻子对千古绝对!
文章插图
张英笑道:老人家请说。老农说出了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当时老农正在田里插秧,这个上联和他干农活的场景十分贴切,稻草捆着稻秧,就像是父亲抱着孩子,这个朴实的上联,却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张英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头绪,只好说才疏学浅,对不上来,爽快地认输。张英羞愧地回到家中,仍然闷闷不乐,他的妻子王氏是个农村大户人家的女儿,问出他不高兴的原因后,想了一会儿,笑着答出下联:竹篮装笋母怀儿。大臣$农民稻草捆秧父抱子,大臣对不出下联羞愧回家,妻子对千古绝对!
文章插图
张英一听,竖起大拇指,这个下联对得真好呀。竹篮是竹子编成的,竹篮提着竹笋,就好象母亲怀着儿子。张英感叹地说,这句下联和上联不仅对仗工整,喻意也十分的贴切,堪称天作之合,是一个千古绝对。张英对妻子王氏的文采连声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