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其|上海那些逝去的岁月,都被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摄入镜头……( 二 )


2011年7月 , 他将自己几十年拍摄的大量底片(照片)捐赠卢湾区档案局(馆) , 馆方当时就准备编一部画册 。 后因卢湾、黄浦两区合并 , 此事被耽搁多年 。 今年 , 恰逢薛宝其先生九十寿辰 , 黄浦区档案局(馆)委托我基于馆藏捐赠影像编辑一部画册 , 旨在比较全面反映其摄影活动 。
早在十年前 , 卢湾区与黄浦区合并 , 成立新的黄浦区之际 , 为了筹备《民间影像》第一辑的专题“再见 , 我的卢湾时光!” , 我曾经比较系统地看过薛老师正在整理的一部分片子 , 包括“读书乐”“天下父母心”“夕阳赞”等多个主题 , 并与其有过一定的交流 。
薛宝其|上海那些逝去的岁月,都被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摄入镜头……
文章图片

此前 , 关于薛宝其的影像 , 已经出版了《光阴的故事:一位平民的上海影像史》《那个年代那些人》《记忆上海》《上海印记 1960~1980薛宝其纪实摄影精选集》等多部专集 。 如何在此基础上 , 寻找另外一种可能 , 编辑一本有点新意的画册 , 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
由于拍摄时间久远 , 很多照片的拍摄细节不够清晰 , 因此照片的判读成为很大的挑战 。 大半年时间里 , 编者多次查阅馆藏影像 , 以及相关出版物 , 反复比对 , 试图找到一种新的呈现方式 。 同时又多次拜访摄影师本人 , 协助相关影像判读 。 照片判读过程中 , 陈刚毅兄曾经提供不少帮助 。
作为一部基于档案馆馆藏影像的画册 , 似乎应该更注重摄影的记录功能和文献价值 , 更加关注社会变迁下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呈现 , 试图保留社会生活的鲜活切片 。
基于上述考虑 , 《那样一个上海——薛宝其都市摄影选》尝试以九个主题词 , 进入他的摄影世界 , 关注细节、关注过程、关注日常生活 , 保留那个时代城市生活的视觉记录 。 其中一部分作品过去一直受到关注 , 还有很大一部分记录日常生活的作品 , 过去并不为人熟悉 , 这次从中补充了很大一部分材料 , 填补了一些空白 。
本画册收录的作品 , 拍摄时间横跨上世纪50年代至八九十年代 , 最早的摄于1958年 。 这一阶段恰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 ,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 , 其变化尤为人所关注 。 这些摄影作品大致可以分两部分 , 一部分是作为任务拍摄的 , 有些片子有明显的摆拍痕迹 。 另一部分则是其日常有意识的记录 , 拍摄更为“自由” , “市井气”更浓 , 体现了另外一种表达的可能 。 目前的画册里 , 后期的作品以日常记录居多 。 如反映上世纪80年代的“读书热”“天下父母心”“夕阳赞”等多个主题 , 由此也可以反映时代的变迁 , 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摄影师的自觉意识等 。
薛宝其|上海那些逝去的岁月,都被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摄入镜头……
文章图片

后期他拍摄了大量记录平民生活的片子 , 他有所谓“五百米”的拍摄理论 , 即拍摄周围五百米半径的世界 。 他很大一部分作品拍摄于建国东路、复兴路、合肥路一带 , 与其日常活动路径高度重合 。 复兴公园更是成为他的富矿 。 这里人流密集 , 活动丰富 , 由于其深入持久的拍摄 , 不少人都熟悉他 , 进而主动“通风报信” , 很多拍摄线索由此而来 。 搬入浦东上南八村以后 , 他仍保持这样的习惯 , 拍摄了不少周围的生活点滴 。
他拍摄的基本上是各式各样的小人物 , 但摄影师有自觉的“挖井”意识 , 长期积累 , 形成专题 , 成为对时代和区域历史变迁的系统记录 , 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 由此使我们有可能了解风云激荡变革时代上海平民生活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