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夜读丨好的人生,不怕大器晚成

文/明德书院-青沐
“姜子牙80岁遇见明主 , 司马懿60岁得到重用 , 刘邦40岁时还在沛县做亭长……”从古到今 ,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着急 。 越是着急的人生 , 目标就会离自己越远 。
不着急 , 沉住气
人在面临挫折之时 , 总能磨砺出锐不可当的勇气 , 稳住心绪 , 摒弃杂乱 , 沉住气 , 方能应对万难 。
《菜根谭》名言:“士君子持身不可轻 , 轻则物能挠我 , 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 ,重则我为物泥 , 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 ”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
三国时期 , 蜀魏相争 。 五丈原一战 , 蜀军远道而来 , 粮草运输不便 。
彼时诸葛亮疾病缠身 , 他深知战事久拖不利 , 急于速战速决 。 司马懿正是识破了这点 , 任凭蜀军在阵前叫骂 , 只管紧闭营门 。
诸葛亮又生一计 , 他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裙衫 。 意在嘲弄司马懿:“躲在城里不敢应战 , 算什么好汉!”司马懿仍旧不为所动 , 甚至将送来的裙衫穿在身上 , 笑纳了诸葛亮的这份“厚礼” 。
五丈原上 , 蜀魏两军对峙百日 , 直到诸葛亮积劳成疾 , 病死在军中 。 蜀军不战而退 , 司马懿“不费吹灰之力”便胜了平生的劲敌 。
行走在人生路上 , 不要让别人节奏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
竹林里的竹子四年才长3厘米 , 第五年开始 , 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 , 六周时间高度就能突破15米 。 而它们最开始的四年只是在扎根 。
蝉在变成知了之前 , 要先在地下蛰伏三年 , 依靠树根里的汁液慢慢成长 , 然后在一个夏夜 , 悄悄爬上枝头蜕变成知了 。
笑到最后的赢家 , 往往是那些沉得住气的人 。
不着急 , 稳住心
《菜根谭》里说:“风斜雨急处 , 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 , 要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 , 要回得头早 。 ”在生活中 , 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 能抗住困难和诱惑 , 把持住心性 , 才是真正的强者 。
生命是一场马拉松 , 别把力气都用在开端 , 跑的快的人不一定跑的远 , 慢慢来反而比较快 。
智慧的人都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 。 他们一直很努力 , 却从来不着急 。 他们相信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 想要在某个领域崭露头角 , 就必须沉得下心 。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 , 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 。
王献之自小成长在父亲的“光环”下 , 急于在书法界闯出自己的名声 。 到了十四五岁时 , 他的书法已经很出色了 , 但跟父亲相比依然差得很远 。
王献之主动找到父亲 , 问:“怎么才能把字写好?”父亲带他来到后院 , 指着排列的十八口大水缸说:“用这些水磨墨写字 , 等你把这缸里的水都用完 , 字自然就练成了 。 ”
王献之听从父亲的教诲 , 从此不再着急 , 沉下心来钻研书法 。
最终取得了一番 , 被誉为书坛的“亚圣” , 成为“书圣”王羲之身后的第一人 。
太过注重结果的时候 , 行走的步调会紊乱 , 匆忙赶路的过程中 , 双脚触及地面的力度就会减轻 , 如此生活就会有失踏实 , 进而降低生活、成功的质量 。
凡事切不可急躁冒进 , 只有戒除急躁 , 真正静下心来专研 , 才有收获成功的可能 。
路要一步一步走 , 字要一笔一划写 , 欲速则不达 。
不着急 , 沉下心 , 把眼前的功夫做到家 , 未来才会更加扎实 。
不着急 , 不焦虑
《菜根谭》里说:“岁月本长 , 而忙者自促;风花雪月本闲 , 而扰攘者自冗 。 ”不着急 , 是一种生活态度 ,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
《庄子·渔文》篇中记载了一个“畏影恶迹”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