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小二&为避免“无后”,舜王不告而娶,孟子为何说这是君子赞赏的行为?

文|颜小二述哲文
继孔子之后,同样作为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留下的学说观点也被后人继承,因为儒家在教化上的强大作用,出自孟子之口的一些名言也流入了寻常百姓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孟子一些名言的解读,也有了多重含义,比如在《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关于这句话的本意,大抵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孟子这句话是在告诫年轻人传宗接代,即生养孩子是孝顺的一种方式;第二种观点将“无后”解读为“没有后人尊重”,毕竟孔子也曾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人们认为孟子此举是批评德行不好、给后人立下一个不好榜样的人。
颜小二&为避免“无后”,舜王不告而娶,孟子为何说这是君子赞赏的行为?
文章插图
虽然个人比较赞成第二种说法,但是我始终觉得,孟子“无后为大”内涵绝不止步于此,从孟子衍生出的“舜不告而娶”例子,颜小二觉得出了,孟子是在借“舜不告而妻”与“无后为大”,强调君子行事的灵活性以及讲求道德原则的原则性。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关于“无后”的两种观点在《孟子·离娄上》中,“不孝有三”的上下文是这样的: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颜小二&为避免“无后”,舜王不告而娶,孟子为何说这是君子赞赏的行为?
文章插图
这句话直白来翻译大概就是,在孟子眼里,三种最不孝的行为中“无后”是最严重的,这里孟子还以圣王“舜”作为例子,指出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为了避免“无后”,毕竟舜的父母秉性不好,会阻碍舜娶妻。所以孟子推而广之,指出,如果是舜这种情况,舜的“不告”,在君子眼里,也算是告诉了父母。
而关于孟子的“无后为大”,则成了世人的争论点。
有人认为,孟子这里的“无后”,单纯是围绕“生子”展开。由此,也有不少人拿“无后为大”作为证据,批评封建社会中“盲从父母、盲目求子”的现象。
也有人认为,孟子这里的“无后”实则指的是“没有后人尊重”,暗指“人的品性不好”。也就是说,孟子之“无后”为“不孝”是指“一个人品性不好,不能获得后人尊重”,这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
颜小二&为避免“无后”,舜王不告而娶,孟子为何说这是君子赞赏的行为?
文章插图
综合来说,颜小二更赞成第二种观点,因为孟子承接孔子,甚至以孔子继承人“自诩”,自然是以孔子思想为基,并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发挥。而孔子曾就怒骂过“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是孔子在批评行为不合乎礼仪、给后人带来不好影响的老人,认为他们是害人虫。承接孔子这句话,我们就能知道,孔孟重视的应该是“德”,而非行为意义上的“传宗接代”。
2、为避免“无后”,舜王不告而娶,孟子为何说这是君子赞赏的行为即便是时光相隔千年,人在人性上面临的问题,其实还是比较相似的。
有人单纯认为对一个人好,就是顺着这个人、满足这个人的一切要求,这其实是一种近乎“捧杀”的行为,百害而无一利。
同样,在侍奉父母这方面,如果一味顺从而不分青红皂白,这样问题就很大了。这样做且不说对父母秉性脾气发展不利,甚至可能伤害到无辜的人。就拿本文所议论的“无后”来说,古代社会,包括现代,有多少父母拿“无后为大”逼迫自己的子女生养后代,甚至“棒打鸳鸯”?
但是,和孔子一样,颜小二相信,孟子同样也是深谙人性的贤者,所以,简单对“无后为大”这句话进行断章取义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