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杜甫一片善意写了首七律,却引来文坛“群嘲”,他到底写错了啥?

前两年,英国人花大价钱拍了部个关于唐诗的纪录片,名叫《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播出来,就受到不少诗词迷的喜爱。但也有人问:为何在外国人眼里杜甫是“最伟大的诗人”,难道不应该是李白。
关于这一点,笔者曾专门问了一下在外留学的朋友们,他们认为原因是:外国汉学迷普通认为,李白属于文采好的“天才”,而杜甫则属于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圣才”。因为对汉语之美不是完全能体会,因此不少老外更认可杜甫。
现代人&杜甫一片善意写了首七律,却引来文坛“群嘲”,他到底写错了啥?
文章插图
对于这一点,咱们也不好说什么,毕竟1000个人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不过,看到杜甫在国外这么受欢迎,大家自然是欣慰得很。毕竟,不管李、杜到底谁是第一,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杜甫是顶级“技术型”选手。在咱们现代人看来:你可以说你不喜欢他沉郁的风格,但却不能质疑他写诗的工整度、遣词的功力。
当然,这仅仅是咱们现代人对“诗圣”的崇拜,我国古代的很多文人似乎并不这么想。杜甫还在世时,他的名气远不敌李白等人。直到他离世后,白居易、元稹等人开始慢慢推崇他,再到宋朝又多了一批“铁粉”,他的诗才慢慢火了起来。因此,有人说他属于死后名气越来越盛的诗人之一。
现代人&杜甫一片善意写了首七律,却引来文坛“群嘲”,他到底写错了啥?
文章插图
除了在古代一路被低估,最令人无奈的是,他有不少诗经常被古人各种挑毛病。比如,本期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首《又呈吴郎》: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 现代人&杜甫一片善意写了首七律,却引来文坛“群嘲”,他到底写错了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因为这首诗,杜甫曾被文坛后辈们“群嘲”过。有人说此诗是律诗中的最下乘之作,有人说这诗“通体太拙”,有人说它“不成诗”,还有人说: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说实话,笔者翻遍《全唐诗》也没见几个诗人因为一首诗,被批得这么惨的。
现代人&杜甫一片善意写了首七律,却引来文坛“群嘲”,他到底写错了啥?
文章插图
真的有这么差吗?这些诗评家当然也不算太冤枉杜甫,他们口中的瑕疵之处有二:
其一,通篇议论。不管是诗还是词,若通篇议论,没有叙事或写景的铺垫,确实是非常小儿科的写法。这就像咱们高考时写议论文,如果没有引用点论据作例子,要拿高分是不太可能的。
其二,遣词有些随意。咱们都知道,杜甫称自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平生留诗约1500首,几乎每一首都是一字不可换的。唯有这一首,用字确实不工整,念起来也远没有《登高》等作品那么朗朗上口,就连他一向最在意的颔联也并没有出彩。
现代人&杜甫一片善意写了首七律,却引来文坛“群嘲”,他到底写错了啥?
文章插图
看得出来,这首诗不是杜甫深思良久的作品,应该是一时有感即兴所作。对于杜甫这样的高手,应该能猜到这样的作品写出来,多少会有点儿“丢面子”,那他为何仍然要写?原因很简单:善良的本心让他不得不写。
此诗写于杜甫55岁时,漂泊多年后,他在蜀地安顿下来。这些年的所见所闻,让他对百姓疾苦有了很深的认识。当时,他住的草堂有几棵枣树,附近的穷妇人经常来打枣吃,杜甫从来不驱赶她。
现代人&杜甫一片善意写了首七律,却引来文坛“群嘲”,他到底写错了啥?
文章插图
生活条件稍好后,杜甫搬离了草堂,让一位亲戚搬了进去。结果,这个亲戚便不再让妇人打枣子了。杜甫知道这个事情后,特意写了这首诗给这位亲戚,希望他要有悲天悯人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