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蝉#辛弃疾一首《西江月》,写出了乡村夏日夜晚景象,农村孩子都见过( 二 )


假如说词的上半阙是一幅传统的田园风景画的话,那么词的下半阙就好像是二十一世纪电影剪辑师通过“快摇”拍出来的短视频。




鸣蝉#辛弃疾一首《西江月》,写出了乡村夏日夜晚景象,农村孩子都见过
文章插图

辛弃疾没有一句累赘的语言,他的技巧很高超,直接“用镜头语言说话”,通过画面表达了想说的内容。他这是在嫌弃自己脚下走得太快,风景还没有欣赏够。
二、辛弃疾词风的第一次改变
这一首《西江月》写于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这是他在回归南宋后第一次被罢官。他从金朝回归南宋的第二年,正好赶上宋孝宗登位。
当时朝中的宰相虞允文出身行伍,是一个主战派,他对辛弃疾十分欣赏。在他的帮助下,辛弃疾得以到滁州担任地方官。但是三年后,虞允文就病世了。
后来,辛弃疾又投靠了叶衡。叶衡本身是一个清官,并且对辛弃疾十分赏识。所以那一段时间的辛弃疾在朝中,可谓是意气风发,所以他写了不少热血爱国的诗篇。但是,后来叶衡也被罢相,辛弃疾受到了牵连。于是在淳熙八年前后,他就一直被小人弹劾。




鸣蝉#辛弃疾一首《西江月》,写出了乡村夏日夜晚景象,农村孩子都见过
文章插图

淳熙七年,辛弃疾为了能够实现北伐的志向,在江西创建了“飞虎军”。一个叫王蔺的监察御史上书他“贪财,好杀”,“视人命如草芥”,并且“用钱如泥沙”。这时,在朝堂上担任宰相的,恰好就是一个“主和派”的官员。
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个被弹劾了。自从叶衡失势后,他就一直被人攻击。为此他还曾经上书宋孝宗,对皇帝说“臣孤危一身久,荷陛下保全”。
南宋朝中当时愣是一个能帮他的人都没有,他只有请求皇帝相信他。然而,他毕竟是“归正人”。从金国回到南宋的人,当时颇受猜忌。再加上他创建军队,皇帝怎么能放心呢?
不过,这个时候的辛弃疾还没有吃多少苦头。他对于这一次罢官闲居,早有心理准备。提前几年就在带湖开始建造房屋,准备隐居。所以,回到家中后,他一方面努力地活动,四处交朋友,另一方面,就开始拓宽自己的选题,不断填词写诗,转移注意力。



【 鸣蝉#辛弃疾一首《西江月》,写出了乡村夏日夜晚景象,农村孩子都见过】
鸣蝉#辛弃疾一首《西江月》,写出了乡村夏日夜晚景象,农村孩子都见过
文章插图

在带湖闲居这段时间,是他填词数量最大的时候。这个时候,他还有心情仔细地欣赏自然风光。到了二次罢官之后,他就没有这个时候淡定了。
结语
小时候在语文课上就看到过这一首《西江月》,当时年幼,对于辛词的下半阙,电影运镜一般的高超技巧,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完全不懂。只是听老师说,他走得那么快,似乎舍不得前面的美景。
除此之外,小时候喜欢词的上半阙,主要是因为它所描写的田园风光都是那么美好。生活在城市里的小朋友,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大自然。城里很多人没有看到过喜鹊,也闻不到稻田里面的花香。
成年人每一天埋头打工,更没有时间抬头仰望星空,远方的山峦也全被高楼大厦挡住了。大家顶多在夏天的中午,听一听蝉的嘶鸣声,晚上都不一定能听到蛙声,不得不说有点遗憾。
但是,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景象,从乡村出来的孩子,都是见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