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张晓刚:成都双年展最大的影响,就是提供了一个艺术现场

在2021成都双年展上 , 著名艺术家张晓刚有两幅油画作品参展——《2020年三月的某一天》和《对话》 。
艺术|张晓刚:成都双年展最大的影响,就是提供了一个艺术现场
文章图片

《对话》
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四川美院的张晓刚 , 在21世纪初以“血缘-大家庭”系列闻名世界并创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纪录 。 近年来张晓刚的个展多在国外举办 , 此次参加成都双年展 , 也给了成都观众们一个近距离欣赏这位艺术家重要新作的难得机会 。
张晓刚的作品极有思想内涵 , 他笔下的画面也似乎总是弥漫着一股忧郁的气息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张晓刚始终是忧郁的 。 在一张撕下来的稿纸上 , 他曾写过:“一般来讲 , 我总是习惯于‘有距离地’去观察和体验我所处的现实 , 以及我们所拥有的沉重的历史……所以我永远都在画过去 。 对我来说 , 当代艺术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 而是精神的概念 。 ”
【艺术|张晓刚:成都双年展最大的影响,就是提供了一个艺术现场】此次张晓刚的两件参展作品 , 延续了他自上一次纽约个展以来的材料拼贴试验 , 并进一步呈现为更加具象的所指:拼贴材质形似稿纸或是信笺 , 二者既是思绪表露的承载物 , 又同时成为画布上的遮盖物 , 为背景中大量余白增加了丰富的解读线索 。
艺术|张晓刚:成都双年展最大的影响,就是提供了一个艺术现场
文章图片

《2020年三月的某一天》
“时间”一向是张晓刚艺术的核心主题——在画布世界所展开的多重维度中 , 艺术家得以探索重叠交错的心理时间 。 然而与此前艺术家所经历过的多次重大时代变革不同 , 2020年独有的“集体时间感”体现为骤然减速的、甚至是近乎凝固的时间 。
在疫情隔离期间 , 张晓刚第一次尝试用极慢的速度去完成一幅画作 , 并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 , 令既定构成之外的微小细节自行浮现 。 这两件作品中的手电筒 , 在画面中照射出斜长的三角形昏黄光锥 , 既幽暗晦涩 , 又明白无疑 。
张晓刚表示 , 自己很高兴能参加这场意义非凡的双年展 。 “成都选择做这么大型的一场国际双年展 , 我觉得是需要魄力的 , 也需要勇气和胸怀 。 因为现在毕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 因此我觉得它的意义 , 和以往的展览不一样 , 会更加重要 。 ”他说 , “从交流的角度来看 , 我觉得成都双年展带给这个城市和这些参展的艺术家们 , 既有立刻可以见到的效果 , 也有长远的影响 。 ”
张晓刚认为 , 对于成都本地的艺术家和观众们来说 , 双年展最大的影响 , 就是提供一个现场的感觉 。 “成都双年展的举办 , 让许多本地年轻的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市民们不用跑太远 , 就可以看到很多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 。 ”他说 , “当代艺术中有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现场 , 尤其是有些装置、互动类的作品 , 你不在现场是体会不到它的魅力的 。 而参加展览的艺术家 , 他的想法和他最后(作品)实现的结果会怎样 , 也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 。 ”
对于那些比较了解艺术、适合深度观展的爱好者来说 , 张晓刚还特别提到:双年展其实不仅仅是看作品 , 还要看策展人 。 “通过展览去体会一个策展人的思想和观念是什么 。 这些都是双年展的魅力 。 ”他总结说 , “艺术家需要好展览 , 好展览也需要好艺术家;个人需要时代的激励 , 时代也需要优秀的个人创造价值 。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乔雪阳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