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竟真有直钩钓鱼,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神奇的钓鱼方法?( 三 )


而随着钓鱼运动的普及 , 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

钓鱼最早和中国的文人精神世界产生联系 , 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
当时庄子和屈原分别在自己的作品中 , 描写了渔父的形象 。
庄子借由渔父之口 , 对儒家政治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 认为其“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 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没有益处的 , 人真正的追求应该是返璞归真 , 重回自然 。

这段文字也成为了道家学说 , 出世态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
相较于庄子 , 屈原虽然也在其《渔父》篇中 , 描写了对于出世的向往 , 但他更希望的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 , 来改变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
但随后屈原的悲壮结局 , 令这名透射了其人生思考的渔父 , 也成为了反对儒家学说的意象 , 这也令垂钓有了隐逸出世的意味 。

▲《楚辞》中的渔父形象
不过在魏晋南北朝之后 , 这样的情况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
自从“清谈之风”流行开来之后 , 儒家学说在中国政坛上的地位 , 遭到了巨大冲击 , 人们开始以出世为最高的人生追求 。
钓鱼作为隐士的象征 , 也受到了士大夫阶级的疯狂追捧 。
不过 , 当时那些做出隐逸姿态的名士们 , 其实并不都是陶渊明那样的世外高人 , 其中绝大多数其实是希望通过这种沽名钓誉的手段 , 来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 从而通过征召进入政坛 。

▲陶渊明
到了唐代 , 随着官员选拔体系的多样化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南北朝名士先通过隐逸生活求名 , 再转而入仕的发展路径 。
比如李白就曾经自称“海上钓鳌客” , 而这也是为了让更多人 , 注意到自己罢了 。
到了宋代 ,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儒家学说的再度发展 , 出世不再是社会的主流选择 , 这也让垂钓的文化内涵再度发生转变 。
此时人们多将垂钓视为归隐山林 , 或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表现 。

▲严光祠堂
在宋代 , 通过垂钓引起周文王注意的姜子牙 , 不再是文人的“心头好” , 通过钓鱼拒绝刘秀征召的严光 , 反而成为了垂钓者们的代表意象 。
当时的文人都对其保持本心的做法 , 大为称赞 , 这从范仲淹在严光祠堂留下的“云山苍苍 , 江水泱泱 , 先生之风 , 山高水长”中 , 就可以体现出来 。
宋代的士大夫阶级们 , 往往通过垂钓来表达自己对于当局的反抗 。

而到了明清时期 , 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 士大夫阶级的政治理想趋近于破灭 , 此时部分士大夫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
这也让钓鱼在文化中的意象变回了庄子笔下的渔父 , 这在一定程度上 , 也算是儒家和道家的殊途同归了 。
作为一项从部落时期便出现的活动 , 钓鱼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 。
不过 , 在不同的社会阶段 , 由于生产力的不同 , 其流行程度也不尽相同 , 直到宋代它才成为一项全民运动 。

▲垂钓的人们
在钓鱼的发展过程中 , 中国先民们不但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许多实用的渔具和技术 , 更通过文学 , 把钓鱼和文人情怀联系到了一起 , 为这项运动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
如今虽然儒家、道家思想 , 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流 , 但那份由文学赋予的隐逸情怀 , 依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和拥抱自然 , 这也是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馈赠 。
参考资料:本文部分内容 , 参考自《古代垂钓意象及其隐逸内涵之流变》 , 刊登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