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建安别裁】梦也无声:《悲愤诗》的“庄”与《胡笳十八拍》的“媚”之一

【建安别裁】梦也无声:《悲愤诗》的“庄”与《胡笳十八拍》的“媚”之一
词之韵在格之先 , 或启胡笳第一弦 。
庄到建安风骨正 , 媚于蔡后有人怜 。
关于蔡文姬这两首诗的真伪问题 , 历来存在很多争论 , 主要是作者是谁的问题 。 有持《悲愤诗》的作者另有其人的说法 , 也有持《胡笳十八拍》另有其人的说法 。
认为《悲愤诗》不是出自蔡文姬之手 , 多半从内容角度分析 , 归纳下来比较靠谱的说法概指《悲愤诗》作者关于历史识见历史跨度以及关于现实定位的清晰准确 , 蔡文姬一介女流却有如此见识 , 让这些人难以置信 , 这一班人多半认为《胡笳十八拍》出自蔡文姬之手 。
认为《胡笳十八拍》的作者另有其人的一派 , 多半从形式角度梳理 , 比较靠谱的理由是像《胡笳十八拍》这种体式在蔡文姬的时代 , 已经有明日黄花之嫌 , 不是当时风尚流行的体式 , 认为《悲愤诗》与曹氏等蔡文姬同时代人的文体相近 , 出自蔡文姬之手更有可信度 , 而没有更多地从识见的角度去分析 。
从本事看 , 这两首诗到底出自谁手并不重要 , 我们又不负责发放稿费 , 没必要浪费时间精力笔墨去考证真相 , 我们只要确定它的历史真实就可以了 , 这些故事发生在蔡文姬的身上 , 表达的感情立场也与蔡文姬的经历情境相一致 。
但这种质疑本身也反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
《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互成“姊妹篇” , 两首诗在同一个历史背景 , 同一种心境情绪下完成 , 一个以叙事为主 , 一个以抒情成篇 , 特色鲜明 , 各得其所各有千秋 。
【胡笳十八拍|【建安别裁】梦也无声:《悲愤诗》的“庄”与《胡笳十八拍》的“媚”之一】叙事的《悲愤诗》 , 以乐府五言古体的形式完成 , 雅正平实 , 贴近史实 , 立场鲜明 , “叙事详尽细节逼真” , 论史论事都有严肃郑重的分寸感 , 叙事有很强烈的现实感和历史感 , 不受作者个体情绪的牵连干扰 , 对于大背景的描述切中事实肯綮 , 基本没有形式上的夸张渲染发挥和想象 , 它的逻辑发展以事件进度为线索 , 它的艺术效果在于无可辩驳的公信力 。 以历史的中正的态度 , 体现了事件背景的真实 。
抒情的《胡笳十八拍》 , 以杂言骚体的形式完成 , 长于抒情 , 陋于叙事 , “思无定位” , 个性铺张 , 激情充溢 , 直抒胸臆 , 不拘泥于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 , 只表达真切细腻直观张扬无所拘囿的切身感受 , 它的艺术效果体现在一唱三叹的感染力和无拘无碍的冲击力 , 看似随意铺张 , 却有自身感情发展的逻辑线索 , 诗人以坦诚的真挚的感情 , 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 再现了情绪感受的真实 。
如果这两首诗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 , 同样的背景同样的经历 , 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 不能叹为观止 , 就只能是难以置信了 。
这两样真实 , 也生动地体现了诗与词向不同方向发挥其表现力的基本特征 ,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诗庄词媚” 。
诗的本源偏重风骨气象 , 更多理性色彩 , 词的生发重在情绪感受 , 是一些一触即发的灵性 。
作者出现这样的“分裂”现象 , 在晚唐和宋代不足为奇 , 看温飞卿 , 看欧阳修 , 看陆游 , 看李清照…… , 其诗之庄与其词之媚泾渭分明 , 完全不像出自同一人之手笔 , 这种“分裂”的现象 , 有集为证 , 没给我们对作者真伪的猜疑留下任何空间 。
但是出现在蔡文姬身上 , 有点不同反响 , 我们的思维多半倾向于“从众” , 对于首创和出新持怀疑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