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为何说苏轼的诗《西斋》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出神入化?

苏轼对陶渊明的崇拜是发自于内心的,他不仅模仿陶渊明的诗词风格,经常写诗与陶渊明的诗作相和,更是认为自己就是陶渊明的转世。
自从苏轼到密州任太守后,他的诗词风格有了极大的转变,不单是诗词意境和风格上有了鲜明的个性,其文字寓意也有了深刻的政治内涵,同时诗词的字里行间还富含人生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西园&为何说苏轼的诗《西斋》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出神入化?
文章插图

这个时期苏轼所创作的田园诗也开始有了质的转变,他往往通过简练的语言来描写质朴的田园风光,却将个人思想和情感表现得出神入化,以至于他后来的田园诗常被世人拿来与陶渊明的作品相提并论。
在密州时期,苏轼创作的田园诗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斋》:
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褰衣竹风下,穆然濯微凉。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以光。鸣鸠得美荫,困立忘飞翔。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西斋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时的官邸,地处西园内。苏轼当年十分喜欢这个园子,写了好几首关于西园的诗词。他在园子里种菜、养鱼,还搭建了一个小小的酿酒坊,俨然过起了田园生活。《西斋》一诗正是描写他在西园中漫步的场景。
乍一看,这首诗写得平平无奇,而且作者的情感郁郁寡欢,内容十分消极,它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又怎么能和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提并论呢?我们就此来聊一聊。
西园&为何说苏轼的诗《西斋》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出神入化?
文章插图

一、言辞简洁朴实,描写细致深刻
苏轼的这首《西斋》诗中所有的词语都非常平凡朴实,而且句式也十分简单,没有拗口难懂的词句,这正如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淳朴风格。
田园诗之所以冠以“田园”二字就是要接地气,要与普通群众的生活和习惯相匹配。因此,陶渊明不仅过着与普通农民一般无二的田园生活,连他的诗歌格调也尽量与朴实无华的乡间生活相对接。如他的组诗《归园田居》中这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将陶渊明在南山下种豆的劳作场景和过程描写得惟妙惟肖,但他的言辞没有一丝一毫的浮夸,正如他种豆的情景一般平淡而安静,质朴的文字让人读来仿佛亲临菜园一般。同时,陶渊明的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他描写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草盛苗稀”、“道狭木长”、“夕露沾衣”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如此生动,倘若没有亲身经历并经过长期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很难将田园生活写得如此到位的。
【 西园&为何说苏轼的诗《西斋》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出神入化?】苏轼的《西斋》恰好具备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这个特点,全诗的言辞和句式简单易懂,情感直白明了,十分接地气。同时,《西斋》中对“榴花桑枣”、“鸣鸠困立”、“黄鸟圆吭”等细节的生动刻画,也体现出苏轼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在平凡中打动人心。
西园&为何说苏轼的诗《西斋》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出神入化?
文章插图

二、表面寓情于景,内涵深刻沉重
苏轼的《西斋》表面上所传达的情感非常浅显,表现了一个患病的老者,内心充满忧虑,即使看到西园里春光明媚,却仍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状态。
然而,苏轼这首诗果真就只是因为自己的病痛而焦虑吗?显然不是,他不过是借这个由头来批评当时社会上的沉疴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