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弃楼保墙”案有了新突破!越秀山明城墙将与民国建筑共保共修

广州名城保护史上极具争议的文化保育案——拖延9年之久的越秀山明城墙修复“弃楼保墙”之争有新突破,骑压在城墙上、被指危及城墙安全而险遭拆除的民国老楼将与明城墙共存,并一同修复,这也意味着因民国老楼而中止的明城墙修复得以继续。
9年前的“弃楼保墙”之争是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反映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分歧,焦点在于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安全性。
广州市#“弃楼保墙”案有了新突破!越秀山明城墙将与民国建筑共保共修
文章插图

2012年
民国建筑被指价值一般,威胁城墙安全
文保志愿者发现其为育才中学旧址
明城墙修复“弃楼保墙”之争始于2012年,其时,明城墙正在修复。
越秀山古城墙与镇海楼、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被誉为“广州明初三大古迹”,于1989年6月由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上有一座“神秘大屋”,位于文物保护范围内。此建筑并非不可移动文物,其时,广州亦并未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制度。
根据当时明城墙的修复方案,认为民国建筑重压导致该段城墙遗址所处的山坡曾出现滑坡,城墙基址受到较大的安全威胁,将拆除此民国建筑。
此举遭到一些文保志愿者及文保专家的反对。通过挖掘史料,文保志愿者发现此建筑1933年曾作为“越秀酒家”,为当年广州第一届展览会美术陈列馆馆址;1951年,广州市政府在此创办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学校“育才学校”(今育才中学)。
其时,广州正开展全市范围的历史建筑普查,拟建立历史建筑名录,文保志愿者及一些专家呼吁保留民国建筑,并列为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民国建筑所在的越秀区文广新局也根据网友发现的史料,将此建筑上报市规划部门列入历史建筑普查。
但是,围绕民国建筑的去留,市文广新局先后多次组织本地专家进行现场论证,专家认为该建筑虽承载一定的历史信息,但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一般,不具有代表性。该建筑直接建在古城墙上面,对城墙安全和整体性造成了不利影响,建议拆除。
与此同时,育才中学校友发起了保护行动,联名向包括市政府、人大、政协在内的各个部门呼吁保留,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并希望将其修缮、活化利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
拆保之争相持不下
市领导指示保持原状
从2012年10月26日起,《新快报》多次报道这一广州名城保护史上最具争议的案例,指出“弃楼保墙”之争背后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分歧。经过新快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拆除民国建筑方案被搁置。
2013年3月,根据原市长陈建华的批示精神,王东副市长带队亲赴现场调研并主持召开了越秀山省育才学校旧址和广州明城墙保护问题会议。根据会议精神,市文物局委托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越秀山镇南路2号民国建筑及其所在古城墙遗址保护利用方案》,并提交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审议。
经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审议后认为,鉴于相关专家委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要求市文物局进一步征询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及扩大专家讨论层面。
市文物局立即将情况及方案报省文物局呈国家文物局审定。省文物局经与国家文物局沟通后,认为由广州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未书面回复)。
市文广新局继续组织专家讨论,因专家意见严重分歧,市领导批示保持原状(既不拆,也不修)。
据越秀山明城墙修复项目的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介绍,由于明城墙上另一栋建筑的拆迁无法推进(仍有人居住),此建筑去留又有争议,只完成了西段、中段和部分东段城墙的修缮工作,东段229米的修复陷于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