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我诗多是想家词”

旧体诗和新体诗功能不尽相同 , 旧体诗可以灵光一现并且集腋成裘地记录生活 。 吴祖光在团泊洼五七干校期间每有诗作 , 置于枕下 , 故而命名《枕下诗》 。 据其回忆文章《三十年抒怀》称 , 诗集初定为《枕下诗草》——这个“草”字更证明了它的仓促粗糙 , 也证明了诗之最初并非想公之于世 , 只是写给自己、家人和友人 。
枕下只是一个比喻 。 但既然是所谓“枕下” , 便至少有如下意思:一层意思是秘不示人之作 , 还有一层意思是思念亲人之作——此集中《儿子欢欢书来索诗》中有一句 , 可视为这类诗作的明旨之句 , 即“我诗多是想家词” 。
【五七干校|“我诗多是想家词”】吴祖光在该诗集序言中称 , 当时他的社会地位被剥夺 , 也失去了和家人亲友见面的权利 , 但是有个家还是被承认的 , 因此就该有权抒发思家之感情 。 这就是他为什么在诗集中写这种题材的诗最多的原因 。 他又深情言道 , 对家庭亲人的怀念是永恒的主题——在当时的环境里 , 应该说这是一种温柔敦厚的题材了 。
此集当中 , 吴祖光数次提到新凤霞 , 如《别绪》《寄内》《忆昔寄内》《七夕》等作 , 诗句表达了对妻子深沉的思念 , 也抒发了愤懑的情绪 。 当然 , 吴祖光也思念子女 , 故而在诗中直接说出“别家累岁思何事 , 想煞吾家好女儿”(《女儿》) , 这是思念女儿吴霜 。 此外另有《家书》《失眠》《清平乐·良宵》《春光》等 , 都是思家之作 。
1974年春节 , 新凤霞来团泊洼探亲 , 吴祖光作诗《春节即景二首》 , 题记称“……忽然接到一个电报 , 两位夫人(注:另一指张庚夫人)将同行来团泊洼探亲 , 真乃‘特大喜讯’” 。 二首诗其一曰:“留守春来亦乐哉 , 寻鱼静海跑长街 。 三年未见柏油路 , 一望平如玉镜台 。 ”其二曰:“留守春节信乐哉 , 漫天春雪似花开 。 迎春直下津南道 , 春与夫人一路来 。 ”作者新奇与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显然 , 他是从团泊洼到静海城区 , 当时已觉天壤之别 , 居然“三年未见柏油路” , 此乃新奇;而“漫天春雪似花开” , 此句欢乐何多 , 真有杜诗“漫卷新诗喜欲狂”之感!这两首用买鱼、迎春的细节 , 强烈的热爱生活的感情溢于纸上 。
《枕下诗》中 , 还有一些诗的内容是描写作者劳动生活和赠人之作 。 吴祖光曾在文中提到他们当时劳动的种类:“开荒、种地、收割、挖土、烧砖、盖房、筑路、装车、搬运 , 喂猪、喂鸡、淘粪、拾粪、挑水、和泥……”他在诗中描绘的那些劳动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在团泊洼五七干校的生活内容 。 而赠人之作 , 也是该诗集的主要内容之一 。 患难知交 , 曾经给予诗人精神的支撑 , 也得到了诗人慷慨的精神馈赠 。
当然 , 在《枕下诗》之中 , 在如上三个主要内容之外 , 诗人屡屡提及团泊洼以及天津、静海和独流减河等相关地名 , 亦为我所关注 。 诗歌自古以来即是地方志书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 , 那么在其思想和文学价值之外 , 它也是天津团泊洼地区的方志记录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此可为这部诗集的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 吴祖光这样的文化名家 , 曾在团泊洼困厄五年 , 与之息息相关 , 这当然值得归纳总结 。 故而我刻意求之 , 并且以此为例串接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