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回归生活是最有力的传承

眼下 , 艺术的创作与商业运作正积极拥抱互联网 。 短视频、公众号、电商平台等 , 缩短着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 。 然而就工艺而言 , “物”的属性难以跨越屏幕的阻隔 , 即使在互联网时代 , 我们依旧要思考:在当下 , 是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中为什么使用工艺?
从古至今 , 工艺制作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的质量 , 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 一段时期以来 , 部分工艺品种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艺术化发展方向 , 随后又开始探索回归自身并服务于生活的合适路径 。 工艺不只是艺术品 , 从非遗的角度来说 , 回归生活才是最有力的传承 。 以刺绣为例 , 姚建萍从苏绣艺术家到创建姚绣艺术品牌、艺术生活空间的发展过程 , 颇具启示意义 。 艺术探索与生活化回归 , 是当代工艺的一体两面 , 前者致力于解决工艺的“可能” , 后者体现工艺的“需要” 。
传统工艺要满足当代生活的需求 , 并不是易事 。 这要求工艺家深入理解当代生活空间 , 包括家居空间和公共空间 。 我们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刺绣等工艺的使用 , 它们也常陈设在各类博物馆里给人以观赏的愉悦 。 作为“古色古香”之物 , 它们在这里的功用主要不是供生活所需 , 而是在向我们讲解过去的生活 。 但是 , 对于现实生活来说 , 工艺还能带来什么?这几年 , 上海、苏州等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较具影响的手工艺市集 , 博物馆和书店所开设的手工艺生活区并不违和 , 一些品牌自然成长为艺术生活空间 。 它们所得到的广泛认可和市场反馈表明 , 工艺的实用性并没有完全消失 ,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它融入今人的生活 。
衣食住行的需求日新月异 , 传统的工艺呈现形式许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 设计、材料、审美趣味都需要因应变化 。 刺绣、织锦、雕刻等 , 在家居化的进程中离不开革新迭代 , 通过尝试更多的呈现方式 ,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 以苏绣沙发为例 , 丝绸的娇贵特性与沙发的使用本有强烈冲突 , 但依靠科技进步和材料革新 , 推出具有耐磨性的人造丝绸和绣线 , 就能使之前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 工艺品跳出画框、展柜 , 可以转化为日常物品以及根据消费者需求定制的产品 。 工艺在这里通过产品来呈现 , 依靠创新转化来获得活力 , 是工艺振兴卓有成效的表现 。
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怀念那些古意盎然的物件 , 人们又有机会与传统家具、衣饰以及老式的器皿再次相遇 , 那些使用它们的方式以及因此而兴起的想象与审美 , 都需要一个重新唤醒的过程 。 在姚绣艺术生活空间 , 展示了艺术家的作品及衍生产品 , 又经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和运营者的努力 , 采取展览加市场的方式 , 以苏绣服饰和文创联接咖啡、花艺展、古琴雅集等 。 这种品牌赋能与跨界传播 , 其实也重复着这样一个道理:工艺不是孤立的存在 , 它遵循特定使用场景的要求 , 探寻被这个时代所认同和欢迎的呈现形式 , 通过良好的设计实现工艺服务生活的目的 。
【刺绣|回归生活是最有力的传承】工艺品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让人期待 。 人们在发明、改进、运用和消费它的过程中 , 也进行着这样的探求:传统工艺为何有灵且美?怎样提升传承和再创造能力?如何实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传统工艺因为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 , 具有工业化生产不可替代的特性 , 故而通过它可以提供一个让人感受温情、更新表达的环境 。 工艺是人与物之间重要的连接方式之一 , 人们依旧需要通过它精确地传递造物的智慧和温度 , 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 让好的工艺品成为人的长久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