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与后世《道德经》的区别( 二 )


帛书《老子五千言》中的“無”,表示的是虚拟的“没有”。
而对于“无”,帛书《老子五千言》以“无名,万物之始也”做出了专门的定义,指明“无”字专门用来描述“万物初生萌始的状态”。“初生萌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向的开始,也就是开始之后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种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无”这个定义的目的,就是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与“始”相关的一系列词组的含义,比如“无为、无知、无事、无道、无德、无不治、无敌”。
也就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区别其书中“无为与弗为、无有与弗有、无名与弗名、无敌与無敌”的不同含义。在这个定义中,“万物”既包括了“天地”这样大而遥远的事物,也包括从前的,当下的、未来的、有形无形的、有象无象的、无穷大和无穷小的一切事物。而“无名,万物之始也”,到了传世本《道德经》,变成了“無名,天地之始”,将定义的主体由“无”变成“無”,再将“万物”改成“天地”。
不仅使“无”应用于“始”的范围极大地缩小了,原著中83个“无”字的消失,也彻底使“无”的概念及其所讨论的内容,令人无从知晓和分辨了。
了解了帛书《老子五千言》中“无”的含义,就能理解老子主张“无为”的真谛。“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两层含义。一是探寻事物起始状况的作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作为,一种是科学研究发现的作为;二是清零复位,使生命系统清零复位,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行为。
这样再去读帛书《老子五千言》里的这句话,“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就可以正确理解了。
“无知”指的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或使生命内环境清零复位的知趣 。“无欲”则是指探索未知,或是实践超级低觉醒状态的愿望。“无不治”是指,把可能造成不可收拾局面的问题,消灭在初始状态。
这里所描述的方法,是一套通过科学的生命修炼实践,而使人脱凡入圣,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方法。
再看传世本《道德经》,它把这句话改成了“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無为,则無不治”。历朝历代直到今时,人们对它的解释,几乎都是“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作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难怪朱熹都批评:“老子所谓無为,便是全不事事,老子的思想是愚民和消极的”。这和其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主要思想家,显然是不相匹配的。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与后世《道德经》的区别
文章插图

宋代理学家朱熹画像
随着马王堆墓穴出土的《老子五千言》,时隔两千年后,终于还《老子》清白于历史和天下了。
《老子五千言》的思想之一是,先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世界,接受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顺应“道”的逻辑,引导自我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的靠外界条条框框压制自己、矫正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一个人一生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是向《老子》所言的命中注定顺其自然的?还是可以通过人为外在条件的加持成就的?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与后世《道德经》的区别
文章插图

我命真的由我不由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