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楼玉宇&苏轼在密州所写的诗词奇幻大气且富含哲理,为何特征如此鲜明?( 二 )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读这首词的上半阕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描写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句中透露出无尽的清冷和孤寂,传达出了作者背井离乡的苦楚,与对不确定未来的迷茫与担忧。
诗词的下阙表达了作者在这个时期对人生的思考,他对自己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感到无可奈何的同时,也逐渐生出了淡泊名利的心态,其中“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就是全词的“词眼”,有种置身事外、笑看风云的洒脱与不羁。
《沁园春·孤馆灯青》的意境十分超脱,可见苏轼在密州的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且耐人寻味的哲理,让人读来有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越看越值得玩味和咀嚼,细细品来总能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启迪。
琼楼玉宇&苏轼在密州所写的诗词奇幻大气且富含哲理,为何特征如此鲜明?
文章插图

四、苏轼密州诗词特点的成因
苏轼在密州期间诗词的产量极高,将近他一生诗词总数的十分之一,而且诗词的风格逐渐定型,非常具有其个人特色。那为什么这个时期,苏轼的诗词会有如此鲜明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苏轼到密州后诗词风格更奔放浪漫,想象力更自由奇幻,这种文风固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自幼就博览群书,最初学习贾谊、陆贽的文章,文风偏工整有条理。后来,苏轼开始习读《庄子》,便被其瑰丽绚烂的文风所折服,开始钻研这种飘渺雄奇的文字技巧。苏轼曾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的确,苏轼之后的不少诗文的意境都可与《庄子·逍遥游》相媲美。
二是,苏轼诗词内容更加趋于大开大合、收放自如,这跟他个人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四十不惑”,苏轼正是在密州进入了“不惑”的年纪。苏轼二十来岁就名动京师,可谓是少年有成,意气风发,但他在三十岁左右经历了丧母丧父丧妻的悲恸经历,同时由于耿直的脾气,他官场上混得也不太顺利。
因此,苏轼这个时期的诗词似乎时时在提醒自己年事已高,常用“老夫”自称,除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还有《蝶恋花·密州上元》中“寂寞山城人老也”等,都在感叹自己不再年轻。在认老的同时,苏轼不少密州诗词中也总透露出他看淡名利、意欲退隐的精神状态,如《沁园春·孤馆灯青》中的“用舍由时,行藏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又如《雪夜书北台壁二首》中“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等。
琼楼玉宇&苏轼在密州所写的诗词奇幻大气且富含哲理,为何特征如此鲜明?
文章插图

然而,苏轼一面嘴上说自己人老志疏,又常常在诗词中诉说他未酬的壮志,表现他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恰恰表现出他对朝廷重新重用他还抱有希望。另外,他还经常借酒浇愁,也不过是掩盖自己怀才不遇却壮心不已的尴尬,如《南乡子·和杨元素》中“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也是说明了他其实还是想干一番事业的。
正是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让苏轼的心志有了更为豁达的状态,气度跨越甚是宽大,其眼界更是高可建瓴低可拘泥。因此,其诗词的格局可以更加的开阔和大气,同时也可以低吟浅唱,两者毫不相违。同时,苏轼内心在退隐归田还是继续为官干事上游移不定,诗词里充满矛盾,也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奇妙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