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600余字小草书,入全国书法展,作者是如何做到信手拈来的?

在“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展上,四川西华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蒋俊文以一幅大尺寸的草书入展。
蒋俊文的草书作品长为180cm,宽为60cm,整幅作品600多字,以《平复帖》为基调,书写自然,古朴苍茫。
中国书法&600余字小草书,入全国书法展,作者是如何做到信手拈来的?
文章插图

他是如何做到这么多字却能信手拈来的?下面是他的创作手记:
深入经典 任重道远■蒋俊文
于我而言,将《平复帖》书风融入创作有一定难度。从内容上看,《平复帖》通篇84字,难以释读的就占三分之一,晦涩深奥;但《平复帖》蕴含的丰富创作内容,又足够让现今的书者去深度挖掘,潜心研究。
中国书法&600余字小草书,入全国书法展,作者是如何做到信手拈来的?
文章插图

“章不盈寸”是普遍的认同,但章草若仅局限于小字书写状态那么就容易流于程式化。章草的“小”不单是外在表现的小字,如果过分注重限制它的字形还会导致它内在的张力和气势被减小,这是造成千人一面的原因。
对于入展本次年展的作品,个人进行了如下思考:
中国书法&600余字小草书,入全国书法展,作者是如何做到信手拈来的?
文章插图

一、深入经典,精准临摹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习之,便可名世”。现今作者能获得的古代经典甚多,反而浅尝辄止,那么这样能从法帖中获得的营养就极少。
临摹本无严格标准,个人更倾向于临像,是在观察和体会之后能丝发毕现,米芾几十年集古字功夫的体现就是透光重影,真伪难分。在临摹经典的路上越能深入,获得的创作信息就会越多。从而避免创作时的捉襟见肘。
中国书法&600余字小草书,入全国书法展,作者是如何做到信手拈来的?
文章插图

二、理性地走出经典
走出经典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创作时对于《平复帖》中间没有的字,一定要基于理性,在深谙草法的基础上,大胆加入右下倾的结字规律,字体右侧多加用平向转动手腕,执笔时略微倾斜可以收到“沙笔”的效果。
中国书法&600余字小草书,入全国书法展,作者是如何做到信手拈来的?
文章插图

可以借鉴《月仪帖》和汉简隶草中的草法,但要注意把握《平复帖》的线条内质,往简约朴拙方向靠,还要加强书写性,切记不可因为临创转化生涩而导致书写性丢失,这样就会变为描摹了。
《平复帖》因为简洁的用笔而带来了凝练美和古朴的气息,但它与篆书的规矩严谨、毕恭毕敬又不相同,反而随处透露出的是率性自由,与我的内心情感相符合。
中国书法&600余字小草书,入全国书法展,作者是如何做到信手拈来的?
文章插图

三、书写内容的斟酌
创作时,我考虑如何选取内容的问题。多数作者倾向于书写唐诗、宋词集字成篇,窃以为有些诗词中的文意与书者书风并不协调。故而选取文意典雅、篇幅较长的内容作为创作首选。
学院一直强调书写自作诗词,限于自身诗词修养,本次创作并未书写自作文。选取清代文集《履园丛话》的内容应是极少有重复的可能,同时也提升自己的阅读量。
中国书法&600余字小草书,入全国书法展,作者是如何做到信手拈来的?
文章插图

创作前还必须对文本内容较为熟悉,孙过庭《书谱》云:“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熟读全篇,进而理解文意,倘若自己对于文本内容理解不到一个层面,那么在创作时就无法谈及流畅、自然。
大家都深悉信手拈来这一词,每到书法创作时,好像又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书法的创作还是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时机的,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