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此人对出下联:似曾相识燕归来,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

对联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先秦时期就开始生根发芽,但当时世人的观念还未扭转过来,认为对联都是小道儿,并没有给予重视。虽然对联仅有雏型,但经过数百年的文化沉定,对联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在五代十国时期正式成型,有着一套成熟规定。
乾隆#此人对出下联:似曾相识燕归来,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
文章插图
对联文化流传到如今,不仅被细分成很多种类,还成了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且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过年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贴上喜庆的对联,来讨个吉利,这种对联就被称为春联。
如果有亲朋好友去世了,在办丧事时有贴对联,就归类为挽联,反之办喜事时用到的对联,就叫做庆联。且所有对联都归属于诗对联、散文对联这两大类。
因此对联与古诗词,也是有一定联系的,有些诗词中的某句,是可以当作对子来用的,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最好的例子,不但平仄押韵,还对仗工整。
乾隆#此人对出下联:似曾相识燕归来,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
文章插图
而散文对联的特点,就是要求宽松,一般都不拘平仄,不避重字等等,只要对仗工整就算成了,更能表达个人喜好。因此在古人把对联发展起来之后,吟诗作对之时,总少不了对上一番对子,个中乐趣就不一一细说了。

且对联文化树立起来之后,也成了科举试题的一部分,如果对子对得好,在科考中也是个加分项。例如,清朝时期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说的是江西有位名叫刘凤诰的书生,虽然相貌平平,却才华出众。
刘凤诰在而立之年时,已博得美名“江西大器”,于是踌躇满志参加科考,并过关斩将进入了会试。又凭借过人的功底,不但得中进士,还被提名前十,得到面圣的机会。
乾隆#此人对出下联:似曾相识燕归来,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
文章插图
但奈何他有眼疾,一只眼睛不太好使,且看起来就像斗鸡眼一样,因此乾隆帝一眼就看出他面貌有缺陷。乾隆思索片刻,认为相由心生,刘凤诰如此面貌,才华有待商讨,但所谓真金不怕火烧,于是便想出题试一试。
此举,可以说是一石二鸟之计,如果刘凤诰才华不行,也尽到了殿试筛选人才的义务,如果他能力过人,既得了人才,又不用承担以貌取人的坏名声。
乾隆算盘打得啪啦响,足足过了一刻钟才出题:“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此联有东南西北四方星宿,有指出北斗七星,是个奇题难度很高。
此时,乾隆正志得意满,却不想刘凤诰脑筋一转,就说出下联:“春牡丹,夏芍药,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这答案不但对仗工整且押韵,还自夸自买一番。
至此,乾隆帝肯定了刘凤诰的本事,便钦定他为探花郎,成为一时佳话。
乾隆#此人对出下联:似曾相识燕归来,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
文章插图
当然,对联终究是一种文学,并非仅仅是借此在仕途上更进一步,而是以此结交好友,并在互相探讨研究下,发展出更璀璨的文化。
例如,北宋时期的神童晏殊,七岁就能吟诗作对,十四岁就成了进士,少年时期就入朝为官,直至做到宰相,并且他还不止如此,他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是位诗词大家,同时对对联也很热衷。
据说,有一次办差事时,途径扬州后有些劳累,在大明寺略作休息,在放松期间看到庙墙上的诗词便起了兴致,于是便默默看了起来。
乾隆#此人对出下联:似曾相识燕归来,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