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三星堆对话古遗址·石峁遗址① | 史前最大古城石峁遗址 4300年前 文明的灯塔已矗立在黄土高原( 三 )


石峁还发现了玉刀、玉铲等精美玉器,尤其作为早期国家权利象征的牙璋,风格独特。据不完全统计,从石峁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玉器至少3000多件。
在“皇城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数十枚海贝以及象牙制品、水晶制品等遗物。这些器物在当时应该属于贸易而来的“奢侈品”,并非一般族群或部落能够使用。
随着考古工作推进,“皇城台”的发掘越来越充满惊喜。
世界上最早的口弦琴出现了。
邵晶介绍,在石峁发现口弦琴以前,蒙古汉代匈奴贵族墓出土的口弦琴被认为世界最早。石峁发现口弦琴,将这一历史一举提前了两千多年。
口弦琴,在中国先秦文献记载中称为簧。《诗经·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这里的簧就是口弦琴。在考古发掘中,它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等级较高的遗址,比如可能为“尧”都城的山西陶寺遗址。在石峁,簧出现在核心区“皇城台”。不仅有完整器,还有制作簧的骨料与坯料。这里还发现了骨笛、骨哨等其它乐器,给了考古人员无限的遐想空间,“或许这些乐器是当时组合式演奏的组成部分,说明礼乐制度在当时或已开始形成。”
在此后的调查中,考古人员还在石峁遗址所在的秃尾河流域发现了十多处石城聚落以及无设防的小型聚落。它们如众星拱月般环绕在石峁周围,拱卫着石峁,彰显着石峁城址的无限尊崇。
是黄帝部族都邑?
它见证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和多元一体
4300年前,是谁在黄土高原上发展起一个强大的国家?
石峁又是否如某些学者所言,可能是黄帝部族的都邑?
“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准确答案。”邵晶直言。他认为石峁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确定是谁的都邑,而是石峁这个考古学文化和4000年前中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截然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格局和中华文明起源的传统认识,也对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石峁和三星堆一样,都处于我们传统认为的中华文明核心区中原地区的边缘,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早期国家。中华文明正是多元带来的交流碰撞,为此后的一体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最终才能大步向前。”
在考古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探索下,未见于史料记载的石峁遗址,面貌渐渐清晰。
根据DNA鉴定,石峁是久居于此的土著人创造的文化,同时吸收了其它文化的部分因素发展而来。大概在仰韶文化中晚期,石峁就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聚落,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形成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作为一座都城,石峁具有鲜明的等级特点。“皇城台”住着高等级人群或者王,周边是贵族或精英阶层。这些房子从大小就体现着等级划分。“皇城台”上的房子用石头砌筑或夯土做成,单体面积接近100平方米,房屋内部还用石头铺地;附近的房子便只有二三十平方米。而石峁城内外大面积分布的是土窑洞,一座不超过10平方米,估计就是平民的居所。
根据动植物浮选,石峁先民主要吃猪肉、羊肉和小米,食物结构和现在的陕北人颇为相似。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驯化家养的牛马和驴,这是石峁的畜力。在当年修筑体量巨大的城墙和房屋,靠人显然效率低下,而牲口便是运送石料的重要劳力。
在“皇城台”弃置的垃圾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纺织品残片。经过鉴定,大致有麻布、毛布和丝绸等种类。“皇城台”内部还发现了上万枚骨针等遗物。其数量远超石峁古城所需,可能是石峁对外“出口”的重要物品。在外城东门址及附近,发现了300多幅壁画,构图精美,色彩斑斓,在制作工艺和绘制技法上已和后代壁画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