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本文图片

空荡荡的书店里 , 没有一个读者 , 只有一只猫 。 书店提供
11月的第一个周末 , 寒流突袭北京 , 降下今年第一场大雪 。 还不到下午5点 , 天色就全暗了下来 。 北京海淀区三虎桥南路的小巷里 , 行人哆哆嗦嗦脚踩“碎玉” 。 隔着起雾结露的玻璃 , 沿街餐馆里的热闹 , 从饭桌上荡漾到街面 。
但距此100多米外的人文考古书店(以下简称“考古书店”)却门可罗雀 。 书架上挂着一幅字 , “考古文章源自田野 , 琳琅满架只待识者” , 把书店衬托得更加冷清 。 晚上6点就要关门 , “琳琅满架”才迎来当天唯一的一位“识者” 。
这是考古书店再正常不过的一天 。
然而 , 这家“识者”不多的书店 , 光靠卖书就挺过了10年 , 还把书卖出了国门 , 即使在同业叫苦、纷纷倒闭的时候 。
|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本文图片

位于北京海淀区三虎桥南路的小巷里人文考古书店 , 门脸朴素淡雅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张典标摄影
一家“只靠卖书”的“高冷”书店
没有咖啡 , 没有点心 , 也没有音乐 , 里里外外透着“出土文物”般的安静与淳朴 。
总共125平方米的两间屋子 , 塞满了103个书架 。 这些用《千字文》字序标记的书架 , 每个都有三米多高 , 几乎紧贴着屋顶 。 书架间只留了一人宽的间隙 , 显得格外狭窄 。
34岁的店主洪霞告诉采访人员:“书架最初标记用的是26个英文字母 , 但随着书架越来越多 , 字母不够用了 , 就换成《千字文》 。 ”
|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本文图片

书架用《千字文》字序标记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张典标摄
转了好一会儿 , 采访人员在角落里找到唯一的一桌四座 。 “在绝大部分时间里 , 已经够用了” 。
“店里一年总共就1000多个顾客 , 平均每天两三个 , 一个都没有也是常事 。 ”入职三年多的店员小繁说 , “周边的街坊邻居几乎不来 。 偶尔有路人进门问 , 有小说吗?得到没有的回复之后 , 就走了 。 ”
周边居民显然是被架子上的书“劝退”了 。 书架上摆的全是陶瓷、玉器、造像、青铜、壁画等主题的考古文博类专业书 , 甚至一本考古题材的小说也没有 。 普通读者谁会感兴趣呢?
有家长曾建议书店进些通俗读物 , “大概是考古真的很小众 , 等真有书向家长推荐时 , 他们的钱包又捂紧了 。 ”
洪霞索性让书店继续“高冷”下去 。
【|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也有热心读者支招 , 为什么不像那些网红书店一样卖咖啡、出甜点 。 或者试试在抖音上直播带货 。
“来店的读者本就不多 , 咖啡和甜点卖给谁?直播三言两语怎么能说清楚一本考古类的书?谁会掏腰包?”在洪霞看来 , 这些只是“花时间赔吆喝”的“虚招” 。
“我们的书店是让读者找得到新书、查得了资料的地方 。 ”洪霞说 , “做咖啡我们不专业 , 还不如去咖啡厅 。 ”
尽管店员经常比顾客还多 , 但洪霞最乐意干的事就是到书店值班——坐在狭小的前台 , 看着满满当当的“宝贝” , 等着“识货”的读者和她聊上几句 。
|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本文图片

书店里唯一的一桌四座 。 书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