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什么意思 有何含义始作俑者 , 其无后乎 , 按照字面理解就是: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 , 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
这个理解是不全面的 。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 首先要看这名话的上下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见于<孟子-梁惠王上>的对话中,即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 , 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也,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孔子通过这句话说出了这样的一种意思: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里,那些始作俑者(即作坏事、开坏风气)的统治者,难道不怕后人(即国人)也跟风作俑吗? ——而这个意思可简单直接地翻译为:你在前面干了坏事,难道后面的不跟着干吗?或:你在上面干了坏事,难道下面的不效仿你吗?所以孔子的“其无后乎”本身是一句肯定语气式的反问句,而只有按肯定式的反问句翻译和解释才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本来意思 。
在中国,人殉主要大致始于商代并盛行于商代,大的人殉数百上千,小的人殉数十或几人 , 这是一种最为残暴、最为愚昧、最为封建极权的惨绝人寰的事,也是商朝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王朝的腐败和灭亡换来了历史的经验和警醒,并也换来了周朝的理智和仁慈,周朝废除了人殉制,并把它定为不可触犯的天规 。后来一些诸侯权贵们或明或暗地破了戒 。最先破戒还不敢直接用人殉,而是用俑殉代替 , 进而俑殉现象发展泛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孔子看到历史中和现实里发生的这种破坏周朝礼制、并毫无仁义民生的作俑趋势 , 才不得不提醒并指责那些手握极权而又极端自私自利的极权者们:你们这样干坏事、开坏风气(即“作俑”)难道不怕后继者更效法于你们吗?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有何含义?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文章插图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意思是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 。含义是孔子从“仁爱”理念出发,抨击模拟殉葬的“不仁”之举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节?。?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 , 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 , 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释义: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 , 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笆拮韵嗖猩蓖淌桑嗣巧星已岫袼?,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 , 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 , 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梁惠王说:“(想当年 , 我们)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 。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 , 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 。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 , 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 ,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 , 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 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
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翻译】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他是断子绝孙的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衍生成语”始作俑者“,意思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 ,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译文】孔子曾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扩展资料:争议:1、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应当放在其语境中 。《孟子·梁惠王》章中,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在此语境中,推断孔子是持否定态度的 。2、商朝时期流行真人殉葬,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草人来取代活人 。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 , 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 , 这其实在开历史的倒车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孔子的话是希望恢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 。3、为始作俑者含义正名,认为真正含义,是指“开始作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绝后了吗” 。孔子时代,已经普遍采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责用俑替人殉葬的人绝后 , 和事实逻辑不符 。况且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用俑代人来殉葬免除人死之灾的人是仁者,孔子应当是持肯定的态度 。4、近来,有一些学者指出,“后”的解释应为“后来人” 。草人代替真人殉葬循周礼,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使用俑人代替草人成为可能和炫耀的资本 。“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礼),这种行为一定会被后来人所效仿和跟随 。这才是孔夫子谴责的实质:僭越周礼,不可不止!那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解释为——“第一个开始做陶俑殉葬的人 , 他不会有后来人(所效仿)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它又出自哪里【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意思】最先开始用土陶踊殉葬的统治者,他们(并)没有断绝子孙后代 。(为什么他们这样做呢?因为他们心中有仁,所以取消了残酷的活人殉葬方式)采用象人的土陶踊殉葬 。这样的统治者怎么会忍心让它的人民饥而死呢【《孟子》简介】《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 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 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 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文章插图

【翻译】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他是断子绝孙的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 , 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衍生成语”始作俑者“ , 意思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译文】孔子曾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扩展资料:争议:1、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应当放在其语境中 。《孟子·梁惠王》章中,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在此语境中,推断孔子是持否定态度的 。2、商朝时期流行真人殉葬,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草人来取代活人 。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 , 这其实在开历史的倒车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孔子的话是希望恢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 。3、为始作俑者含义正名,认为真正含义,是指“开始作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绝后了吗” 。孔子时代,已经普遍采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责用俑替人殉葬的人绝后,和事实逻辑不符 。况且孔子认为“仁者爱人” , 用俑代人来殉葬免除人死之灾的人是仁者,孔子应当是持肯定的态度 。4、近来,有一些学者指出,“后”的解释应为“后来人” 。草人代替真人殉葬循周礼,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使用俑人代替草人成为可能和炫耀的资本 。“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礼),这种行为一定会被后来人所效仿和跟随 。这才是孔夫子谴责的实质:僭越周礼,不可不止!那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解释为——“第一个开始做陶俑殉葬的人,他不会有后来人(所效仿)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始作俑者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里的始作俑者,指的是那个把陪葬品做成人形俑的人 。古代在奴隶制社会时期 , 用奴隶陪葬是很正常的事情 , 但是因为时代进步,进入了封建社会,人们开始意识到用人陪葬所要失去的劳动力远远高于陪葬所带来的利益,所以以人殉葬这件事情一度被废弃 。继而人们发明了用稻草做的人形草人为陪葬,只是形状类似人形,并没有特别相像 。关于这方面的文字记录能够追查到的 , 就有宋朝得朱熹曾这样描述过:“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随护、护卫),谓之刍灵 , 略似人形而已 。”意思差不多就是古代人死了之后,会用草做成护卫的模样,称作刍灵,有点像人的样子 。以此类推刍狗即是草做的牲畜类陪葬品 。这种束草为人陪葬的方式是在陶俑出现之前 , 后来可能是出现了阿谀奉承之人,这人也算是能工巧匠,居然把陶制品炼制成了人类的形状,眉眼头颅手臂无一不像人类一般,这个人就是孔子口中的始作俑者 。不管这个发明俑的人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 , 他确确实实是把“人”陪葬这件事情重新搬到了历史舞台上 , 即便这个“人”只是陶土制品 。这种行为直接激怒了当时主张以“仁”为本的孔子一派的鄙视,所以孔子才会说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始作俑者是在直指其人,其无后乎则是在发泄愤怒 , 直言指责这样的就不怕后辈无福么 。
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其实孔子这话是否定的否定、也就是肯定句 。翻译过来应是,孔子说:最初提出用活人陪葬这方法的人,他们的后人现在还有存在世上的吗?意思是说、用活人陪葬的人会断绝后代 。孔子很有修养、所以很少骂人 , 能够让孔子如此咒骂、可想而知拿活人做俑 , 是多么让人痛恨的事 。

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文章插图

最早以俑殉葬的人 , 他们该断子绝孙?。?原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如下:仲尼曰:”始作俑者 ,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释义:第一个做俑的人,他应该断子绝孙!只是应为佣像真人才用它 。典故: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笸跸胂? ,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为什么?第一个拿俑的人会没有后代吗?(孔子支持废除人殉,并说拿用陪葬的人也没得到什么报应)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按照字面理解就是: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
这个理解是不全面的 。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 首先要看这名话的上下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见于<孟子-梁惠王上>的对话中 , 即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 , 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也,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孔子通过这句话说出了这样的一种意思: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里,那些始作俑者(即作坏事、开坏风气)的统治者 , 难道不怕后人(即国人)也跟风作俑吗? ——而这个意思可简单直接地翻译为:你在前面干了坏事,难道后面的不跟着干吗?或:你在上面干了坏事,难道下面的不效仿你吗?所以孔子的“其无后乎”本身是一句肯定语气式的反问句,而只有按肯定式的反问句翻译和解释才是“始作俑者 , 其无后乎”这句话的本来意思 。
在中国,人殉主要大致始于商代并盛行于商代,大的人殉数百上千 , 小的人殉数十或几人 , 这是一种最为残暴、最为愚昧、最为封建极权的惨绝人寰的事,也是商朝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王朝的腐败和灭亡换来了历史的经验和警醒,并也换来了周朝的理智和仁慈,周朝废除了人殉制,并把它定为不可触犯的天规 。后来一些诸侯权贵们或明或暗地破了戒 。最先破戒还不敢直接用人殉,而是用俑殉代替,进而俑殉现象发展泛滥 , 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孔子看到历史中和现实里发生的这种破坏周朝礼制、并毫无仁义民生的作俑趋势,才不得不提醒并指责那些手握极权而又极端自私自利的极权者们:你们这样干坏事、开坏风气(即“作俑”)难道不怕后继者更效法于你们吗?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文章插图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始作俑者”一般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干坏事的人 。“始作俑者 , 其无后乎”也就这样理解: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绝后”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并且还和孝顺联系在了一起:对父母不孝顺的事情大的有三件 , 自己无后而使家族的血脉无法传承是三者中最大的不孝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原文是: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 , 野有饿莩 ,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 , 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读音: 【shǐ zuò yǒng zhě】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始作俑者,典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现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 , 典出《孟子 - 梁惠王上》原文是: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 民有饥色 , 野有饿莩 ,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 ,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论语中并没有这句话,这句话来自孟子的转述,也就是说,这话也许不是孔子说的 , 是孟子假托的 。当然这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 。另外,孔孟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学术体系,就算是孟子假托的,孟子对俑的看法也应该符合仁的观点 。而且这篇文章中,孟子是对梁惠王讲述仁政的道理 。所以,更难想象 , 孟子引用的孔子的话是说人殉更好 。好,我们具体看这句话 。

未看孟子原文的时候,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最初的理解是,始作俑者(不用人殉者),其无后乎(难道就断子绝孙了么?)?也就是说,你看不用人殉的帝王将相,后代不也很兴旺发达么?就是说,人殉不是必要的 。

朱熹的观点是“古之葬者 , 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 。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恶其不仁 , 而言其必无后也 。”就是说,朱熹认为以前的葬制 , 陪葬的是一捆草,只是略有点象人,而后来的木俑,陶俑 , 非常象人,所以孔子说这是不仁的,骂他们绝后 。但是实际上我们知道人殉是世界各国早期文化中都有的 。所以,俑的殉葬方式应该是晚于人殉的.
但是 , 从孟子的原文的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的意思应该是,“孔子说,‘最早以俑殉葬的人,他们断子绝孙?。? ,孔子这么说是因为俑象人形,(这是不仁的?。?。何况让自己的人民冻饿而死呢,(那就更不用说是非常不仁的?。币簿褪撬? ,孔孟连以俑殉葬都反对(因为不仁),更何况是以人殉葬呢 。

另有说法,孔子的时代,一般认为是先有各种俑殉,才有人殉,比较接近朱熹的看法 。孔子的骂,就是骂俑殉的发展最终带来了人殉 。这种说法也符合仁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