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曲$赏乐|天方夜谭的张力

【 组曲$赏乐|天方夜谭的张力】文/雷健
初识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听他的《野蜂飞舞》。最先是听长笛独奏,然后又听到大提琴,继而又是钢琴、小提琴、单簧管、手风琴,甚至还有铜管五重奏……那时就很惊叹,这么一首只有一分多钟的曲子竟被改编成不同乐器的独奏曲,而不同乐器演奏的《野蜂飞舞》又给人不同的体验,可谓千姿百态。真正了解科萨科夫是听到他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在西方音乐界,这首组曲被称为《舍赫拉查达》,取材于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阿拉伯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在中国,人们把这首组曲称为《天方夜谭》或《一千零一夜》。
与《野蜂飞舞》一样,《天方夜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一首张力十足的交响组曲。听不同指挥大家与不同乐团的演绎,常有不一样的体验。
组曲$赏乐|天方夜谭的张力
文章插图

科萨科夫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年生于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省。少年早慧,7岁学钢琴,10岁开始作曲,12岁被送入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学习。17岁那年他的钢琴老师卡尼列引荐他认识了巴拉基列夫,从此加入以巴氏为核心的新俄罗斯乐派(又称“五人集团”或“强力集团”)。
科萨科夫14岁那年,已经是俄罗斯海军打靶实习船普罗科号船长的哥哥伏因,率领普罗科号来到圣彼得堡。学校放暑假时,哥哥把科萨科夫带上船去执行实习打靶任务。1862年,科萨科夫从海军士官学校毕业,随即以海军少尉候补生资格成为海军军官,走上阿尔尼兹号巡洋舰服役,开始影响他一生的海军生涯。三年之中,他随军舰到了英国,然后是南美、北美。大海的魅力完全征服了科萨科夫。蔚蓝大海平静时的温柔与辽阔,风暴时的惊涛骇浪,海上日出的壮美和落日时分的瑰丽,海鸟追逐舰船时的鸣叫,都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都最后化成音符体现在《天方夜谭》组曲中。
《天方夜谭》取材于阿拉伯民间神话故事。萨旦王沙赫里亚尔认定女人是阴险不忠的,因此他每天娶一个处女为妻,第二天一早即把这个女子杀死。后来萨旦王娶了舍赫拉查达为王妃,聪明的王妃每天晚上给萨旦王讲一个神话故事,用曲折的故事和离奇的神话吸引萨旦王,故事套故事,童话加神话,传说加现实,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萨旦王醒悟,撤销了残酷的命令。舍赫拉查达王妃不仅使自己免于被杀,还挽救了无数女子。
1888年,科萨科夫创作完《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起初,科萨科夫选择了书中四个故事作为四个乐章的标题:“海洋和辛巴德的船”,“卡德伦王子的叙述”,“青年王子和公主”,“巴格达城的节日,船舶撞向有青铜骑士的岩石”。首次公演后,他删掉了这四个标题。科萨科夫在他的自传式回忆录《我的音乐生活》中说:“我向来就不喜欢在我的作品中硬找出一个明确的标题,所以,后来在新的版本里,我就连每个乐章前面所标的题目像《大海,辛巴德的船》《卡伦德的叙述》之类都删掉了。在写《天方夜谭》时,我本来的用意是让这些暗示只略为把我的路向指示给听众,而其他更精细的个别的观念就由他们凭各自的心愿去想像去理解。”在乐谱手稿上他还特意加上这样的注解:“作曲者并不坚持要将任何一个神仙故事详尽地叙述出来,让听的人自己去找到这标题所暗示的各个形象吧。”
组曲$赏乐|天方夜谭的张力
文章插图
天方夜谭
科萨科夫的注脚为后人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也给我们提示,听《天方夜谭》组曲,必先熟读文学作品。他以故事中的个别场景和情节为核心,但又不具体描写其中具体的故事,让听众自己去音乐中寻找《一千零一夜》中的历险故事情节,去想象那些主人公离奇经历,去探究那些王子与公主千奇百怪的爱情故事,去感受大海的各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