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江&“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印痕铭心——刘彦湖、汪永江、尹海龙篆刻作品展”在中国

汪永江&“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印痕铭心——刘彦湖、汪永江、尹海龙篆刻作品展”在中国
文章插图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 “印痕铭心——刘彦湖、汪永江、尹海龙篆刻作品展”于11月24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刘彦湖,1960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篆刻院研究员;汪永江,1966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尹海龙,1970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副院长。三位篆刻家的艺术面貌不同,但都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拓宽了篆刻的表现空间。此次展览以印蜕与原石并置的形式,展出篆刻作品数十件,呈现他们对于当代篆刻的新认识与新思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说,文人印在方寸之间尽显乾坤之空灵与宏博,辽阔与幽远,精微与广大。他指出,当代书法艺术家如何继承这份祖先的文化传统,并在学习、研究中活化出自我的风格,实现个体与群体、历史与当代、经典与创新的对话,涤荡尘俗而自得风神,这是值得当今学人、艺术家思考的课题。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8号厅,展期至2021年12月12日(周一闭馆)。
方寸天地宽
——“印痕铭心——刘彦湖、汪永江、尹海龙篆刻作品展”前言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中国篆刻从古玺到秦汉印,在形式上的发展历程,既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宇宙空间的意识,又记录下古代篆刻艺术自身的形式法则。后来学者溯本求源,这种思维延至明清流派印时得以拓展。文人印在方寸之间尽显乾坤之空灵与宏博,辽阔与幽远,精微与广大。书法与篆刻皆以汉字为载体,故字的意象生成、天脉地象,字的形声间架构成书法与篆刻的审美基础,经艺术家心游八极、灵思一动的激情表现则气象万千,自显非凡神韵。它们承载中华美学精神,印记美的历程。当代书法艺术家如何继承这份祖先的文化传统,并在学习、研究中活化出自我的风格,实现个体与群体、历史与当代、经典与创新的对话,涤荡尘俗而自得风神,这是值得当今学人、艺术家思考的课题。
刘彦湖的篆书与篆刻相互印证,承接了晚清民国诸位大师“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个性化的篆书结字对印面进行重新整合排叠。力图溯源金石本心,突破流派积习而一超直入。在古印及流派印传统中,篆书对篆刻在结构上、线质上、气息上的影响非常强烈。正如赵撝叔所言,“古人有笔犹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同样,刘彦湖在篆刻作品的展陈方式上也有自己的个性追求,这从他一系列黑陶印的制作及衍生品当中均有所体现,表明了一位当代艺术家的篆刻能在方寸之间展现的多种可能。
汪永江书法篆刻的观念以“求韵尚意”为上,其秉承晋唐以来书画篆刻艺术传统,求韵与尚意皆扣问于心法,本心如镜则一化万千。他的篆刻创作研究方向侧重于古玺,既有三晋私玺的典雅精致,又具燕、齐官玺的恣肆雄强,用字简拙朴茂,章法开阖有度,具有气息浑厚、奇幻多姿的艺术风格。
尹海龙在篆刻创作上以“金文印”为主攻方向,善以三代吉金文字入印,以求在书意、画理、印法等方面相参互证,并藉设计构成原理,使之在古风与新韵、传统与创新之间融通。他精研文意诗境在书法篆刻形式中的表现,深究一笔一墨一刀一痕在书法篆刻中的意蕴。他以一颗文心进入艺术本体,在理想幻化与确切表达中完成了一方方作品。从他近年来刻制的紫砂印中可感知传统风格样式已无法满足其涌动的情感和认知的表达。以紫砂为材质依托而创作出的金文巨印成为尹海龙作品创作的新方向,其独特的风格已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