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三秀才”之王力:出狱后的晚年生活

引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力、戚本禹和关锋被称之为“三秀才”,和其他两个秀才比起来,王力出名要更早一些。
因此在六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关锋和戚本禹的地位和名气,都要比王力低。
在这三个秀才里面,王力的年龄恰好排在中间,出生于1921年的王力,比戚本禹大了十岁,比关锋小两岁。
不过,“王力”这个只是他的笔名,1943年他在山东工作的时候,担任《斗争生活》的主编,期间他以笔名“王力”,撰写了一本叫作《晴天》的小说。
打这开始,他就经常使用“王力”作为笔名,这个笔名也掩盖了他的本名“王光宾”。
1935年,年仅14岁的王力加入了青年团,由此,他的资历也是比较深的。
这时候他还是个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他能做的就只是在学校里,辅助着从事一些秘密工作。
大众日报@“三秀才”之王力:出狱后的晚年生活
文章插图

积累了一些斗争经验后,他被派到东北军的六六八团,还是做着一些秘密工作。
王力从事了五年的秘密工作,后来在1940年被调到山东,在《大众日报》里从事文字工作。
在《大众日报》里,他才算是找到了发挥才能的舞台,也才知道自己真正的位置就是“笔杆子”。
这段时间他如鱼得水,没过多久就从一个小编辑做到了主任的位置,三年后他被调到《斗争生活》,直接就是担任主编。
【 大众日报@“三秀才”之王力:出狱后的晚年生活】随着一篇篇文章的不断刊发,“王力”这个名字也逐渐响亮了起来。
1958年,《红旗》杂志正式创刊,作为笔杆子,能进入这个杂志社,等于就是鱼跃龙门。
名声在外的王力,自然也就顺利进入《红旗》杂志社,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个编委,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副总编辑。
在杂志社,王力主要的精力是在写国际关系方面的文章,他的执笔能力确实很犀利,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的职务再次得到升迁。
1963年他担任对外联络部的副部长,逐渐开始活跃在外交的舞台上。他曾经十次去过莫斯科,这些经历,都成为他日渐崛起的资本和自信。
客观,王力的文笔确实犀利,有才,也是一个有着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只可惜高处不胜寒,一不小心就会迷失了本心和方向。
在人生最得势的时候,也往往是最骄横的时候,把握着一定社会舆论方向的他,一下没刹住车,做出了很多错误的行为。
譬如鼓动群众冲击了不少政府的重要部门,特别是1967年的8月22日,他鼓动火烧了英国的驻华代办处,成为当时一起十分恶劣的外交事件。
居于高位,双手挥动,笔杆子四次倒腾,于笔墨之间流淌出一个“糊涂”,和一个“乱”字。、
1967年8月26日晚上,在一个小型会议上,王力被要求“请假检讨”,其实也就是隔离羁押了。
起初,他被要求在一栋小楼的里面写“检讨”,除了写“检讨”之外,并不要求他做别的什么。
当然,这时候他的生活待遇还是可以的,除了每天安排专人收拾他的屋子之外,还有医生定时过来给他检查身体。
过了一个半月左右,10月16号这一天,陈伯达和张春桥受委派,来找王力谈话。
所谈的内容,无非就是两点:“深刻反省”、“写检讨”;当然,除了这两点之外,二人还给王力递了话,要把他转到西山的一栋别墅,交给北京卫戍区看管。
大众日报@“三秀才”之王力:出狱后的晚年生活
文章插图

当天,王力就被转迁了过去;不过,在这栋别墅里面,他的待遇没有变化,还是照旧吃好喝好,只是与世隔绝,没法和外面取得联系,他也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