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李白在冬日里写的一首冷门诗,寄托了他一生的理想,值得品读

古代的诗歌以唐朝为盛,唐朝又以盛唐为巅峰,而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便是那巅峰上的顶峰,后世无数文人,难以望其项背。
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触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鼓舞了多少身处逆境之人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他早年所写,虽冷门,却寄托了他一生的理想,值得品读。
诗题中的“旧山”就是指匡山,又名戴天山,位于四川江油。
曾红遍网络的表白名句“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原句是李白的“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出自《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杜甫在写给李白的《不见》一诗中,也曾提到“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些都间接表明了李白确实曾在此隐居读书。
而这首诗大概写于公元721年的冬天,那一年的春天,李白离开了匡山,开始漫游蜀中。
在此期间,他登上了锦城散花楼,“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还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的苏颋。
苏颋盛赞李白的才华,“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如比肩也”。
后来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苏颋的赏识,李白才会下定决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而这首《冬日归旧山》便是在他结束了蜀中之旅后,回到匡山所写,最后两句“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寄托了他一生的理想,也可视作他要离开蜀中的信号。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诗歌开头两句刻画了诗人匆匆归来的迫切心理。
连日奔波,帽子上沾满了灰尘,却来不及洗涤,便急忙奔向那掩映在芳草深处的山门。
这里的“平”通“坪”,只是“芳草平”三字便足以想象匡山之秀丽青翠。
接着两句“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以对偶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极其灵动唯美的冬日山景图。
长满藤草的小道一直延伸至山门,即使是冬天,依然带着绿色,宛如一条绿丝带缠绕着山腰。
雪后天晴,终年积雪的山峰,在阳光的照射,放出刺眼的光芒。
绿色的藤径,晴空下的雪峰,诗人截取了两个特定的画面,便将匡山冬日的美景描绘得宛在目前,令人心醉,诗人对匡山旧居的喜爱也由此可见。
三清@李白在冬日里写的一首冷门诗,寄托了他一生的理想,值得品读
文章插图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如果说前两句是诗人特意截取的镜头,那么这两句描写的便是冬日的普遍景象。
地面上铺满了枯枝落叶,峡谷上方的云层仿佛被冻住了一般。
清代诗人洪升在《雪望》一诗中也曾写道“山冻不流云”,流云不动,可以想象山里的天气该是多么寒冷。
然而接下来笔锋一转,“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又充满了生机。
屋舍周围环绕着嫩绿的竹子,古木参天,横斜的枝干,倒映在江面上。
“篁”就是指竹子,茂密的竹林一来为这寒冷萧瑟的冬日增添了几许生机,二来也烘托了屋主,也就是诗人坚贞,清高的品格。
虽是地冷天寒,然而先是藤径绿、雪峰晴,又是嫩篁、古树,寒冷中带着勃勃生机,这样的冬日图景自然鲜活,也许这也是诗人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一大原因吧。
三清@李白在冬日里写的一首冷门诗,寄托了他一生的理想,值得品读
文章插图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这首诗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此时的诗人已经从山下来到了他的故居。
他看到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