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文坛“活伯乐”周明

□康胜利
自1955年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作协 , 一直到从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岗位上退休 , 已届八十七岁高龄的周明常说:“我这辈子 , 只有一张作协工作证 。 ”可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 他却发现、扶持提携过许多作家作者 , 被誉为文坛的“活伯乐”、“不老松” 。
【伯乐|文坛“活伯乐”周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前 , 《人民文学》编辑部讨论如何组稿记述科学家成就 , 有人提出有个大数学家陈景润 , 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了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 连国外数学权威来访都想见他 。 后经曲折找寻 , 发现此人在中科院数学所 。 由谁来写?周明与同事们不谋而合:作家徐迟 。 谁负责此事?大伙儿目光则齐刷刷投向周明 。
作为分管报告文学与散文的编辑 , 周明与徐迟早就有交往 。 他随即打长途电话 , 对徐迟说这选题非请你出山不可 。 电话那头却不太爽快:我十年没提笔了 , 正办退休 , 要不等我回原籍落实好房子再说 。 那不能等 , 马上就要采访 。 那你得先告诉我们单位领导才行!
周明立即电告湖北省文联 , 得到支持 。 如此 , 徐迟就进京了 。 一见面头一句话:这有点为难 , 数学我不懂!周明鼓励他:先采访 , 你能行!徐迟那天住在他姐夫、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伍修权家 。 他对姐夫讲 , 此前在武汉曾有人对他耳语:听说那个数学家走“白专道路” , 能写吗?伍副总长呵呵一笑:我支持!写!
周明做事急茬儿 , 给中科院去电 。 对方说干嘛写他?这是个有争议的人 , 写了会招来麻烦 。 中科院又红又专的人才多的是!向来脾气极好的周明 , 这下可恼了 。 他知道 , 如果畏缩不前 , 不据理力争 , 采访陈景润的选题就彻底泡汤了 。 “我们宣传的是科学精神 , 你要理解!”“真奇怪 , 非要写他!后果你负责?”“我负责!”周明的回答斩钉截铁 。 对方觉得碰上“硬茬子”了 , 这才说向上级汇报 。 院领导方毅同志很快就批示同意 。
一天约好 , 周明与助手王南宁陪同徐迟直奔数学所 。 该所党支部李尚杰书记是转业军人 , 十分爱才 。 他拿出材料说你们先看着 , 我出去一下 。 片刻 , 他带个人进来说这就是小陈 。 只见来者戴眼镜 , 不修边幅 , 帽檐耷拉 , 四兜蓝上衣 , 衬衣领也不甚白净 。 周明言道:我们是《人民文学》的 , 约请作家徐迟采访你 。 陈景润忙说:徐迟!我知道 , 我读过他的诗 。 不要写我!陈景润急促地拒绝 。 徐迟说:不是写你 , 是写数学界!噢……陈景润态度开始缓和 , 采访也就水到渠成 。
周明把徐迟送到中科院招待所 , 又赶回城里向《人民文学》主编光未然(张光年)汇报 。 主编高兴地说:你们这个选题抓得好 。 要抓紧 , 明年第一期上头条!此后周明和王南宁一直陪着徐迟采访 , 直至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诞生 。
1988年 , 周明接到台湾诗人张香华的电话 。 张是台湾著名作家柏杨的夫人 , 她说柏杨离开大陆快40年了 , 很想回去看看 。 我只认识您 , 看能否帮帮我们 。 周明当即说欢迎你们回大陆探亲 , 我想法安排 。 柏杨夫妇到京时 , 周明到机场接机 。 那些天他陪同柏杨寻找曾住过的胡同 , 游览颐和园 , 登上万里长城 。
经过这次大陆之行 , 柏杨对周明忠厚诚恳的为人有了深刻了解 。 柏杨想为两岸文化交流做点事 , 提出以柏杨名义设立文学奖项 , 又感到实际环境难以实现 。 这时 , 周明说 , 把您的东西捐献给我们现代文学馆多好!柏杨闻听不由一怔 , 然后连声说:再商量 , 再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