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方法教你判断紫砂壶的年龄 四招教你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四种方法教你判断紫砂壶的年龄 四招教你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文章插图
1、胎质 。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使得壶体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 。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 。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 , 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 。另外,从泥色上也有区别 。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红色,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 。民国以后,紫砂的色彩多了起来 , 如墨绿、黑色等 。而现代的紫砂器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铜器造型,就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制作 。紫砂壶由于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 。这也是我们鉴别工作当中鉴别时代远近的一种辅助手段 。
【四种方法教你判断紫砂壶的年龄 四招教你判定紫砂壶的年代】2、制作工艺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 。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 。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 。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 , 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 , 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 。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 。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 , 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 , 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 。
3、造型 。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 。壶体偏大多提梁 , 有硬提软提之分 , 无足宽平底 , 光素而少华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 。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 , 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 , 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
4、款识和铭刻。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 。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 。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 。